王雷泉教授: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

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
 
王雷泉

导语:佛教对人类世界的积极作用,是通过最根源性的转变人心开始的。“心净则国土净”,这里的关键,是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者广度一切众生的愿心,教化众生整体清净,从而创造清净理想的国土。所以,佛国世界不在他方,就在我们脚下这块受污染的大地上。“唯心净土”,是当代“人间佛教”实践的重要思想来源。藉由广大菩萨行者的发心修行,而使有缺陷的秽土转变成清净圆满的国土。本文作者王雷泉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太虚大师痛感早期佛教改革运动之失败,并为反击社会上认佛教为消极厌世的偏见,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相对以往重鬼神的佛教,太虚强调“人”;相对以往强调死后往生净土,太虚强调活着的当下,即“生”。“人”,对治过去片面地重视鬼;“生”,对治厌世的、“等死”的佛教。关于人生佛教,太虚有个著名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由人至佛的升进,在于用智慧超越凡俗层次,达到对现实生命存在的真正把握。故菩萨的理想境界并不在他界彼岸,而必须在当下完成。人间佛教的主旨,是用佛法的智慧提升生命,净化社会,推动人类主体的整体改变。按照太虚的说法,“发达人身即证佛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我们成佛的潜能,而佛性的实现即是从凡夫之身成为法身,这是生命正报的觉悟升华。所以,学佛首先是做人,人圆即佛成。而人格的完成,从心开始,必须强调主体心的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

由生命正报的觉悟升华,带动环境依报的庄严清净。按照太虚的说法,“淑善人间即严佛土”。从当前无始恒转的娑婆世间,发展到庄严圆善的人间净土。要让有能力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能力,使污浊的世间转变为清净国土。因此,人间佛教是从青灯黄卷式的传统寺院,走向世俗社会,从信仰层圈扩散到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群,是新世纪人间佛教运动的必然趋势。

我在十多年前提出“苹果理论”,宗教有信仰、社会、文化三个层圈。苹果核是信仰层圈,即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神圣体验和宗教意识;苹果肉是社会层圈,因为佛教在世间,要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广泛的联系;苹果皮是文化层圈,以音声、形象作佛事,广泛运用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在这三个层圈中,宗教发展的常态,是从边缘走向核心。最成功的案例是大安法师,他原来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伦理学教授,从教授到和尚,从文化层圈走向信仰核心。而变态,是从信仰核心自我放逐到外延。现在的佛教,要么是日益庸俗化,要么就变成吟诗品茶、风花雪月的东西,这些都是边缘化的表现。

人间佛教的唯心净土思想,与指方立相的西方净土,在真俗二谛论的观照下,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提倡自力解脱,与仰仗阿弥陀佛的他力济拔,这二者并不矛盾,人必自助,而后天(佛)助之。

点我:

相关文章

传喜法师:生死轮回从无明起

传喜法师:生死轮回从无明起

十二因缘法——台湾五方讲堂开示2012.10.14  生死轮回从无明起   那么我们生死轮回从哪里来的呢?生相,所谓无明缘行...

别以为仅靠戒色就能改命,获得事好事业、好姻缘

别以为仅靠戒色就能改命,获得事好事业、好姻缘

本人明天就30周岁了,已经是而立之年,可是还是一事无成。在戒色的路上已经走了7个年头,我基本没有去百度戒色吧,也很少上戒色论坛,都是通过喜马拉雅听一些戒色文章学习...

宋道发教授:宋代佛教政策论略

宋道发教授:宋代佛教政策论略

宋代佛教政策论略 宋道发 一、宋代佛教政策之渊源 在印度的古代社会中,出世的宗教是超乎世间的王权之上的。宗教的修行者得到社会各层人士的普遍敬仰与供奉。作为印度...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五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五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五 主讲: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佛说无量寿经是真实教 《正信念佛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说无量寿经》是如来...

卢志丹居士:布施老病,得福不思议

卢志丹居士:布施老病,得福不思议

布施老病,得福不思议——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 清朝初期有位袁午葵先生,是浙江省杭州市人,生平乐善好施,救人不倦。鉴于当时医药不发达,一般穷乡僻壤的民...

宣化上人:真正皈依处

宣化上人:真正皈依处

真正皈依处自性里本有的功德你明白了,那是真正皈依。◎节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你自性里本有的功德你明白了,那是真正皈依。说是:“我皈依自己,自己就是这个身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