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泉教授: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

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
 
王雷泉

导语:佛教对人类世界的积极作用,是通过最根源性的转变人心开始的。“心净则国土净”,这里的关键,是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者广度一切众生的愿心,教化众生整体清净,从而创造清净理想的国土。所以,佛国世界不在他方,就在我们脚下这块受污染的大地上。“唯心净土”,是当代“人间佛教”实践的重要思想来源。藉由广大菩萨行者的发心修行,而使有缺陷的秽土转变成清净圆满的国土。本文作者王雷泉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

太虚大师痛感早期佛教改革运动之失败,并为反击社会上认佛教为消极厌世的偏见,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相对以往重鬼神的佛教,太虚强调“人”;相对以往强调死后往生净土,太虚强调活着的当下,即“生”。“人”,对治过去片面地重视鬼;“生”,对治厌世的、“等死”的佛教。关于人生佛教,太虚有个著名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由人至佛的升进,在于用智慧超越凡俗层次,达到对现实生命存在的真正把握。故菩萨的理想境界并不在他界彼岸,而必须在当下完成。人间佛教的主旨,是用佛法的智慧提升生命,净化社会,推动人类主体的整体改变。按照太虚的说法,“发达人身即证佛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我们成佛的潜能,而佛性的实现即是从凡夫之身成为法身,这是生命正报的觉悟升华。所以,学佛首先是做人,人圆即佛成。而人格的完成,从心开始,必须强调主体心的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

由生命正报的觉悟升华,带动环境依报的庄严清净。按照太虚的说法,“淑善人间即严佛土”。从当前无始恒转的娑婆世间,发展到庄严圆善的人间净土。要让有能力者更有智慧,有智慧者更有能力,使污浊的世间转变为清净国土。因此,人间佛教是从青灯黄卷式的传统寺院,走向世俗社会,从信仰层圈扩散到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群,是新世纪人间佛教运动的必然趋势。

我在十多年前提出“苹果理论”,宗教有信仰、社会、文化三个层圈。苹果核是信仰层圈,即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神圣体验和宗教意识;苹果肉是社会层圈,因为佛教在世间,要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发生广泛的联系;苹果皮是文化层圈,以音声、形象作佛事,广泛运用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在这三个层圈中,宗教发展的常态,是从边缘走向核心。最成功的案例是大安法师,他原来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伦理学教授,从教授到和尚,从文化层圈走向信仰核心。而变态,是从信仰核心自我放逐到外延。现在的佛教,要么是日益庸俗化,要么就变成吟诗品茶、风花雪月的东西,这些都是边缘化的表现。

人间佛教的唯心净土思想,与指方立相的西方净土,在真俗二谛论的观照下,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提倡自力解脱,与仰仗阿弥陀佛的他力济拔,这二者并不矛盾,人必自助,而后天(佛)助之。

点我:

相关文章

求夫疏

求夫疏

弟子张平凡忏悔无量劫以来由于不懂佛法所造下的一切恶业和邪淫之罪。导致婚姻不顺。弟子恳请诸佛菩萨垂怜我,消我罪业,赐我福德智慧之夫与弟子终身为伴,同游红尘,同修道业...

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解释)  相由心生是指人的仪容外表总受心灵思想因素的影响。换言之,人的思想感情心灵情志必然表现在人的仪表上。也即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虽是内在的,不可见的;但实际也给人外在的直观感受。比如一个小偷...

宏圆法师:金刚般若使我们更加深信弥陀的临终接引

宏圆法师:金刚般若使我们更加深信弥陀的临终接引

  《金刚解义》中说:“如来二字之义,而示以真佛无相也,盖真如法身,本无去来,其来也,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其去也,心垢不见,亦非佛去,譬如水清月现,月本非来,水浊...

人生哲理:佛心待人,自己即佛

人生哲理:佛心待人,自己即佛

1、佛心待人,自己即佛佛心待人,自己即佛;佛性悟人,人即是佛。修行到了“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事都是好事”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中喜悦无处不在,你便拥有了一个完美的...

这样工作生活一天,所做的功德不可胜数!(附各行

这样工作生活一天,所做的功德不可胜数!(附各行

  寂静法师开示:       依报随着正报转,如果这里只有十朵花,那就只会吸引十只蝴蝶,如果这里有一千朵花,可能就会吸引一万只蝴蝶...

婚姻福报损掉,要向双方祖先忏悔

婚姻福报损掉,要向双方祖先忏悔

现在大家对名词的解读不正确,就常常曲解了佛法。比如佛教讲修福修慧,福报是什么?福报不仅是钱财,还包括儿孙满堂,身体健康,智慧,婚姻幸福这都是福报。不要把福报等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