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E 58

589经:本经是佛陀对于财富的观点,即舍俗出家,乃为上道。

一位天子来到佛所,向佛陀述说一事,并请求得到佛陀的解答:

赖吒槃提国,有诸商贾客,大富足财宝,各各竞求富,

方便欲财利,犹如燃炽火,如是竞胜心,欲贪常驰骋。

云何当断贪,息世间勤求?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世间人都会趋向于求财求利,尤其是“商贾客”,可以说到了“唯利是图”的地步了。这些人为了求取财利,做到利润的最大化,有时候根本就是不择手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求财的欲火在他们的心中时刻燃烧着,使得物欲横流,欲火炽然,没有片刻的停歇。对于世间的这种逐利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灭除它们呢?

佛陀对此的回答是:

舍俗出非家,妻子及财宝,

贪恚痴离欲,罗汉尽诸漏,

正智心解脱,爱尽息方便。

佛陀在这里开出的药方便是“舍俗出家”,成就无上的阿罗汉圣道。但是坦率地说(从现实意义上而言),出家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呢?从后世的经验来看,似乎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比如说到了佛灭度数百年的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的根本原因,似乎就是出在了对于金钱财富的观点分歧上面。上座部严格奉行“不捉金钱戒”,而大众部则顺应了时代的进步,开始学会使用货币。而且,即使是出家以后,如果没有成就罗汉道,则同样无法淡定对金钱财富的欲望。如今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如何用正确的财富观来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590经(商人经):本经叙述五百位商人在旷野中遇贼难,最后得到天神的帮助。

有一大队商人在外经商,路过旷野,结果遇到了强盗打劫。此时空中有一天神,欲出手相助。但这位天神想试试这些商人们的智慧,便问了一偈:

谁于觉睡眠?谁复睡眠觉?谁有解此义?谁能为我说?

本偈中的重点是第二句,即“谁复睡眠觉”,也就是在睡觉的时候,依旧保持觉悟而不沉昏。此时商人中有一位居士(自然也是经商者),他回答说“我于觉睡眠,我于睡眠觉,我解知此义,能为人记说”。他说:

贪欲及嗔恚,愚痴得离欲,漏尽阿罗汉,正智心解脱,

彼则为觉悟,我于彼睡眠。不知因生苦,及苦因缘集,

于此一切苦,得无余灭尽。又不知正道,等趣息苦处,

斯等为常眠,我于彼则觉,如是善知义,如是能记说。

偈中所述的内容,主要是讲众生不知生此苦果(三毒之苦),以及生此痛苦的因缘所在(集),也不知道如何达到无余灭尽,更不知道如何才能趣向息苦的边际(涅槃,道)。综合而言,偈中所述的便是我们常说的“四圣谛”。不知四谛,则众生无法获得究竟的解脱,因此众生即便是醒着,也等同于恒常的睡眠之中。而如果知道了四圣谛的妙义,则哪怕是身处睡眠之中,也能知晓何为真义,即时刻处于觉醒之中。那么什么人能达到“睡眠觉”呢?也就是证得圣果的阿罗汉。

本经中类似的故事,我们在后期的大乘经典中时常看到,目的是劝诫人们皈顺佛法,弃绝外道。若恒顺于佛法,则一切恒祥,所有灾难随即化险为夷,所求遂意。(12.9)

点我:

相关文章

黄炳寅:破禅的智慧 绪论

黄炳寅:破禅的智慧 绪论

破禅的智慧 黄炳寅 著 绪论 “转识成智”是佛法本体率中的主要课题,在研究进度上有一定的阶段目标。通常都是从现象界着眼,首先认知现象特质与性相生理...

道证法师:财物是五家共有,并不是我们的,有智慧

道证法师:财物是五家共有,并不是我们的,有智慧

我们修行的人,如果没有专心在道业上用功,挂碍一些身外之物,挂碍一些财物,实在是很不值得的。佛教说,财物是“五家共有”,并不是我们的。为什么说,世间的财物,是五家共...

宣化上人:学佛要持戒律

宣化上人:学佛要持戒律

从你的哭与不哭,有没有情感,发不发脾气,就能证明你这个人有没有持戒律。◎一九八五年十月廿一日开示我们学佛,学了千经万典,三藏十二部,无论学多久,首先要把情感控制住...

梦参老和尚:信受这部经的功德比一天三时布施供养

梦参老和尚:信受这部经的功德比一天三时布施供养

“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

方海权:原来念佛法门可以改造命运

方海权:原来念佛法门可以改造命运

方海权:原来念佛法门可以改造命运——摘自《人生改造命运要义》书籍“现生即永受安乐,报终即登九品莲”是历来无数聪明智慧之人所祈求的结果。我们所要改造的命运,不单是要...

净空法师:从感应当中可以知道自己善根的厚薄

净空法师:从感应当中可以知道自己善根的厚薄

经文「乃如来普劝闻经之人专精修善」,我们先看这个文的大意。佛叫着大众,『汝等』,这个汝等包括我们现在在内,我们今天展开经卷读到经文,都是这一大会的听众。『得佛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