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E 58

589经:本经是佛陀对于财富的观点,即舍俗出家,乃为上道。

一位天子来到佛所,向佛陀述说一事,并请求得到佛陀的解答:

赖吒槃提国,有诸商贾客,大富足财宝,各各竞求富,

方便欲财利,犹如燃炽火,如是竞胜心,欲贪常驰骋。

云何当断贪,息世间勤求?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世间人都会趋向于求财求利,尤其是“商贾客”,可以说到了“唯利是图”的地步了。这些人为了求取财利,做到利润的最大化,有时候根本就是不择手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求财的欲火在他们的心中时刻燃烧着,使得物欲横流,欲火炽然,没有片刻的停歇。对于世间的这种逐利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去灭除它们呢?

佛陀对此的回答是:

舍俗出非家,妻子及财宝,

贪恚痴离欲,罗汉尽诸漏,

正智心解脱,爱尽息方便。

佛陀在这里开出的药方便是“舍俗出家”,成就无上的阿罗汉圣道。但是坦率地说(从现实意义上而言),出家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呢?从后世的经验来看,似乎并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比如说到了佛灭度数百年的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的根本原因,似乎就是出在了对于金钱财富的观点分歧上面。上座部严格奉行“不捉金钱戒”,而大众部则顺应了时代的进步,开始学会使用货币。而且,即使是出家以后,如果没有成就罗汉道,则同样无法淡定对金钱财富的欲望。如今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如何用正确的财富观来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任务。

590经(商人经):本经叙述五百位商人在旷野中遇贼难,最后得到天神的帮助。

有一大队商人在外经商,路过旷野,结果遇到了强盗打劫。此时空中有一天神,欲出手相助。但这位天神想试试这些商人们的智慧,便问了一偈:

谁于觉睡眠?谁复睡眠觉?谁有解此义?谁能为我说?

本偈中的重点是第二句,即“谁复睡眠觉”,也就是在睡觉的时候,依旧保持觉悟而不沉昏。此时商人中有一位居士(自然也是经商者),他回答说“我于觉睡眠,我于睡眠觉,我解知此义,能为人记说”。他说:

贪欲及嗔恚,愚痴得离欲,漏尽阿罗汉,正智心解脱,

彼则为觉悟,我于彼睡眠。不知因生苦,及苦因缘集,

于此一切苦,得无余灭尽。又不知正道,等趣息苦处,

斯等为常眠,我于彼则觉,如是善知义,如是能记说。

偈中所述的内容,主要是讲众生不知生此苦果(三毒之苦),以及生此痛苦的因缘所在(集),也不知道如何达到无余灭尽,更不知道如何才能趣向息苦的边际(涅槃,道)。综合而言,偈中所述的便是我们常说的“四圣谛”。不知四谛,则众生无法获得究竟的解脱,因此众生即便是醒着,也等同于恒常的睡眠之中。而如果知道了四圣谛的妙义,则哪怕是身处睡眠之中,也能知晓何为真义,即时刻处于觉醒之中。那么什么人能达到“睡眠觉”呢?也就是证得圣果的阿罗汉。

本经中类似的故事,我们在后期的大乘经典中时常看到,目的是劝诫人们皈顺佛法,弃绝外道。若恒顺于佛法,则一切恒祥,所有灾难随即化险为夷,所求遂意。(12.9)

点我:

相关文章

曹越:生命圆觉

曹越:生命圆觉

生命圆觉 问:我们的生命既然是智慧生命,为什么还要讲生命圆觉呢?是否因为仅仅介绍智慧生命有落边之疑呢?如同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时还要讲“色不异空,空不...

财神汇聚

财神汇聚

来源:禅刊 作者: 孔凡田 高西有 财富不是求来的,而是种来的。  财为养生之源、护身之本。小如衣食无忧,大至国富民安,无不以财富为首务。...

法闻法师:授三皈依大意 六、法身 报身 化身

法闻法师:授三皈依大意 六、法身 报身 化身

六、法身 报身 化身 如来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法身是般若智慧成就,是体、是根本。 众生跟佛比较,相同之处是法身相同,不同之处是报身、化身不同。 佛祖化...

传喜法师:信为道源功德母

传喜法师:信为道源功德母

信为道源功德母 12.04.25与广东罗定佛教协会参访居士座谈我们能不能改现在的业报,如果你修佛法,你真正地皈依三宝了,那我们是可以改当下的业报。这个当下的...

呷绒多吉上师:人做好了是多么的幸福,可以放松地

呷绒多吉上师:人做好了是多么的幸福,可以放松地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02):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做一个虔诚的人,对下面的人要看得起,能帮的就帮助他们;对上面的人我们也真心地祝福和支持,这样就会心情很...

济群法师: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常规宗教生活

济群法师: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常规宗教生活

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常规宗教生活 我们现在推广的“皈依共修”,就是特别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常规宗教生活。通过每周的集体共修,不仅能使大众对三宝的信心得到强化,在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