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依照无量寿经修行、为人演说,就是供养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

这里讲的,就不是前面说的一切众生了,一切众生是包括六道的;这里不包括了,完全是菩萨,十方世界的诸菩萨众。「诸菩萨众」,要是以圆教来讲,从初信位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的菩萨统统包括在其中。

【闻我名已。】

菩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听到这一部《无量寿经》;他们有缘能够听到。

【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这是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菩萨也是多生多劫发愿教化众生,在自觉觉他都有殊胜的功德,跟我们凡夫确确实实不一样。凡夫修学这个法门,能够真正发心接受,发愿往生,一心持名,这就很难得,相当不容易。菩萨听这个法门之后,他所得到的功德利益超过凡夫太多了,他能得到清净、解脱。清净,离一切染著,染著有程度浅深不等。解脱,离一切烦恼系缚,我们常讲牵挂;只要有牵挂,你就有烦恼,就好像有绳索把你绑起来一样,不得自在。接受了这个法门,你就能够得大自在,这些微细的烦恼都能够断尽。你得的是什么?「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这个普等三昧,那就高了!普遍平等,这是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在本宗里面讲,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普等三昧,他得到了。但是这个念佛三昧,实在说,普等是讲念佛三昧最深的、最高的。

「诸深总持」,简单的说,一切的善法决定不失,能够保住,不会失掉,一切恶念决定不生,这就是诸深总持,善恶境界也是深广无尽。

「住三摩地,至於成佛」,这是安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一直到他们成佛。就是说这些菩萨虽然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曾经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曾经听到这一部《无量寿经》,他就能够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但是菩萨对阿弥陀佛一定要生仰慕之心、恭敬之心,这才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加持。如果对这个经法、名号排斥诽谤,那就得不到加持;不但得不到加持,也同样有罪过,这个一定要知道的,这有很重的罪过。原因在什么地方?障碍了一切众生的信心。你自己不信没有关系,过失小;你妨碍了别人,障碍别人修学这个法门,这个罪过就重了。

【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

【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

【於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这是阿弥陀佛最后的几愿,统统是帮助十方菩萨众的,帮助他们,为他们而发的;这些菩萨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对阿弥陀佛称名赞叹、恭敬供养。这个供养,前面跟诸位说了,依教修行供养,依照《无量寿经》上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去修行,就是供养阿弥陀佛。再将这个法门为人演说,这也是供养阿弥陀佛,必定得阿弥陀佛这几愿的加持,就是最后几愿的加持。

...在这个地方我们又得到一个证明,四十八愿是为度六道众生,不是为度菩萨的。若度菩萨,只有后面的五愿是度菩萨的;前面四十三愿都是度众生的,都是度这些六道众生的。由此可知,他老人家悲心特别重,是以苦难众生为主,我们在这里又得到一个证明。

无量寿经(第二十九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29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遇到感情问题应该念什么咒?

海涛法师:遇到感情问题应该念什么咒?

问:遇到感情问题应该念什么咒?海涛法师:不是说哪一个咒语特别有用,而是你对哪一个咒语有信心,那个咒语就有力量,都可以。最主要是信心,当然如果你问我,佛教有一个爱染...

学愚教授:追思当代佛教大师净慧老和尚

学愚教授:追思当代佛教大师净慧老和尚

追思当代佛教大师净慧老和尚 香港中文大学学愚教授 如果说中国禅宗的出现,是对早期佛教的回归,那么,这种回归不但表现在宗教思想方面,更体现在宗教实践方面,即生...

乘宗法师: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

乘宗法师: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

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 2010年11月12日 于台北 问答时间 一、顿悟还是渐修?问:有时候会有种突然了解的感觉,那是叫做顿悟吗?还是要怎么去形容? 答:...

未婚男女婚前性行为,会损坏婚姻中的福报,产生感

未婚男女婚前性行为,会损坏婚姻中的福报,产生感

人活在这个世间,造了恶业,必然会在法界中留下一些恶的种子,从而产生三种债:命债,钱债,感情债。因为产生了债务,所以就有还债的时候,就跟使用信用卡一样,使用了就会欠...

有功德一定回向,回向可以真正得福报

有功德一定回向,回向可以真正得福报

佛教徒在做早晚课或修法时,都知道要念回向文,大家都可以背得朗朗上口。就佛法的观点,不管我们在任何时候修行,一定要记得做功德回向。     &n...

本能治愈的癌症,却因失信而丧命

本能治愈的癌症,却因失信而丧命

今天分享一个宣化上人弘法纪实录中的事例,愿大家能有所启发。在佛教青年总会,有一位黄姓女孩来求见上人。这个女孩子不满20岁,个子很小,身材瘦弱,脸色很憔悴。原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