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三五个。什

念老在注解上说,『爱欲』,爱是情爱,欲是贪欲,实实在在是生死的根本,也就是六道轮回的由来。这个世间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自性清净心中无有一物,也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一切万法从哪里来的?是由自性所生所现,是由妄心产生无量无数无尽的变化。

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稍稍有些概念了,这个概念是正确的。那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这是净土,真正的净土,这是真的,我们称它作一真法界。自性没有现象,一真法界有现象,有依报,有正报,实报土。自性清净心,在净宗四土里头说,就是常寂光。常寂光里头没有依正的现象,实报土有。实报土是心现的,一切诸佛如来方便土、同居土是识变的。识是什么?我们的念头,一切法从心想生。同居土是六道轮回,方便土是四圣法界,换句话说,十法界跟六道轮回是我们心里头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就没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假的。

我们今天堕落在十法界里头,而且非常不幸,堕落在六道轮回里面,十法界里头最差的地方、最不善的地方,我们在这里。你要问为什么,我们的念头不善,我们没有一个念头是真正帮助别人的,无条件帮助别人的,希望别人离苦得乐,我们没这个念头。我们帮助别人都是有条件的,令别人离苦得乐,我自己先有一分,我没有得到,你也别想,是这种念头,有念无念都不出这个范围。这是什么?这是习气,这是烦恼,烦恼习气太深、太重,扭转不过来,纵然遇到佛法,听不懂,不开悟。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做障碍,道理在此地。

念老在此地提醒我们,情爱最难断,贪欲,无始劫来的烦恼,这是生死根本,六道轮回的根本,六道轮回从这来的。这两个要不能放下,极乐世界去不了。这就是李老师常说的,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三五个。什么原因?那三五个人把情爱、贪欲放下了,他平平安安的去了。如果还有丝毫贪恋不能放下,那对不起,就去不了。佛门常说,「爱不重不堕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这两句话重要,念要专一,不能夹杂情爱,不能夹杂贪欲。真正想往生的人,一定要跟阿弥陀佛一样,把所有一切众生都看成佛。什么佛?阿弥陀佛。我们敢轻慢阿弥陀佛吗?我们敢得罪阿弥陀佛吗?这都是障碍你往生的,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世人举体沉溺於爱欲之中」,特别是现代人,哪一个不如是。沉溺在爱欲之中,他就造无量罪业,起心动念意在造业,言语在造业,行为在造业。造的什么业?全是轮回业,自己要清楚、要明白。「於是死此生彼」,这一生寿命到了,死了,生彼是什么?依照你的业力去轮回去了。「流转无穷」,流转指六道,不定是哪一道。经上给我们说得清楚,贪爱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这三种贪瞋痴我们全有,而且没有中止,时时刻刻起现行。起现行就是造业,造贪瞋痴,这怎么办?

下面举例给我们看,「纵使眷属满堂」,你的家大、业大,你的眷属多,到生死关头,「生是孤身来,死时独自去」,这个时候没有人跟著你,也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所以经文上,『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完全业力在支配你,你自己做不了主,你有真心,真心不管用,妄心、业力在做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你的心善、言行善,你得的是乐。这个乐是什么?三善道。人道是三善道之一,我们现在在人道,其他道的状况我们不知道,人道的状况我们应该非常理解。人道好不好?有小小的乐享受,但是享受的时候无不造业,这个事情可麻烦!特别是人事环境,有意无意得罪人,自己不知道。古人所谓的言者无意,说话的人无意,聊天,但是听者有心,听的人以为你在骂我,你在讽刺我,你在损我,他是这样听法的,他心里就有怨恨。你是无心,无心说话的时候让别人产生怨恨,这就是造业,这个业要自己受,没有人能代。

所以到这个世间来,离开这个世间,真的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这是指苦乐的果报,统统是自作自受,与别人毫不相关。我们把自作自受受得不甘心,去责怪别人,罪加一等,不但你的罪没有消,你的罪增加了。这都是自然的现象,这都是自然的规律,一般人讲叫真理。「憬兴云」,自当就是自受,要甘心自受,不怪别人。对别人要有敬意,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对别人不满,充满了怨恨,还要想方法整人,这个罪就重了。一定要想到,来生别人用这个手段来对付我,一定是超过我今天所做的。它是报应,报应总是有添加,生生世世这两个人报来报去,以后就会有大灾难,这个大灾难就叫你堕无间地狱。这个例子,《文昌帝君阴骘文》第一段,他说明他过去十七世的业因果报,就是跟这个冤亲债主斗,一世一世遇到,一世比一世厉害。还伤及无辜,不知道有多少人,真叫后悔莫及。以后遇到佛法明白了,这才把心中的怨恨一起放下。

亲爱的人『会见无期』,有怨恨的人常常碰头,怨憎会,爱别离,这是六道里头的真相。我们看念老的注解,『善恶变化』,憬兴大师说,善变化就是善趣报,你造的善因,善果现前,这就变化了;「恶变化」,造作的恶因,恶报现前,三恶道现前。这就是善恶变化,从因变成果。

摘自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四五集)2013/12/18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02-040-0545

 

点我:

相关文章

静波法师:佛教对生活的看法

静波法师:佛教对生活的看法

我们今天探讨一个题目,叫:佛教对生活的看法。所谓生活就是一种责任,当然它是一种因缘,因缘就是一种责任。你有你的责任,我有我的责任;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不同...

真正的定是对别人始终如一善待宽容的心

真正的定是对别人始终如一善待宽容的心

--摘自2013.06.18现场答疑居士:今天中午一点多钟,在大殿念佛时,不知不觉间,脚步停住了,全身很柔松的摇摆,大众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地飘过来了,声音很大的,很...

《居士传新编》:53、刘士烜,读诵观音经菩萨闻其声

《居士传新编》:53、刘士烜,读诵观音经菩萨闻其声

  隆宣法师 总监  释永真 彭殿清 撰集  南朝梁刘士烜(公元478~529年,烜音xuǎn),又名刘霁,平原(今山东德州境内)人。九岁能诵《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父丧,每每哭得呕血。家...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32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32

  大师的耳提面命,开导学人,本来出自经论,流自肺腑,不离因果,不涉虚文。应折伏的,禅宿儒魁,或遭呵斥,就是达官显宦,绝无宽容。应摄受的,后生末学,没有拒绝,纵然是农夫仆妇,也给与优容。一种平常心...

其它法师:皈依的现代诠释

其它法师:皈依的现代诠释

皈依的现代诠释 第266期明觉 文:法忍法师 曾有一位弟子传来一个电邮,问到有关皈依的问题(那时候她还未皈依),使我觉得真的是有需要说明皈依的意义,并给予一些...

药师山·紫虚居士:现在离释尊涅盘已二千五百多年

药师山·紫虚居士:现在离释尊涅盘已二千五百多年

古今镇压暴动事件时,佛菩萨们应该知道,为什么不予阻止?这是否表示佛菩萨没有慈悲心?又像非洲地区,干旱加上各种天灾人祸,人们饥苦不堪,佛菩萨为什么不帮助他们?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