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愿得证罗汉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萨迦国王恭请世尊及比丘僧众在祇陀太子园应供三个月。国王用上好的牛奶、酸奶、醍醐等食物供养,并派五百名牧童帮忙作杂事。圆满结束后,国王供养佛陀无价妙衣,还以各种卧具、医药供养僧众。

  那时,有五百个牧童不约而同地想:“国王过去生中一定造了很大的善业,今世才会成为有权势、有威望又有福报的国王,现在又继续供佛与僧,积累资粮。而我们这些人,大概前世没有什么善业,所以今世成为牧童,实在也应该发心供僧才对啊!”

  于是,他们共同决定以饮食供养世尊与僧众,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便恭请世尊及比丘僧应供,世尊默许了。午前,世尊领着僧众前来应供,牧童们虔诚供养。供养圆满后,五百牧童一起到世尊前求法。世尊观察他们的根机,传给他们相应的法,他们以智能金刚摧毁二十个萨迦耶见,得到预流果。

  得果后的牧童们发心出家,在得到萨迦国王的允许后,再于世尊前祈求:“我们想在您的教法下出家受戒,恳请世尊悲悯摄受。”

  世尊开许了,并以“善来比丘”的方便言词,令他们当下得到近圆戒体,五百位牧童立刻成为身披袈裟、手持钵、净持梵行的清净比丘。世尊又给他们传法,他们各自精进,很快就摧毁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的果位。

  得果后,他们以神通观察到一些具足因缘而可以调化的众生,就前去调化。但是,其中有一个牧女,想尽办法都不能使她对佛陀生起信心,无奈之余,只好强拉硬扯地把她带到世尊面前。

  当牧女一见到世尊的三十二相金色身后,顿时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这种喜悦比十二年的禅悦还要殊胜,无法言喻。她又看到左右的人都捧着供品,而她什么也没有,便环视周遭,发现路边的果夏达呷花长得很好看,便顺手采下,拿去供养佛陀,并在佛前恭敬礼拜,祈求传法。

  世尊观知她的寿命不长,给她传了相应的法。传法圆满后,牧女回去不久,因四大不调,很快就生病去世了。由于她曾对世尊生起欢喜心的缘故,转生到天界,成为一个可爱的天女。

  一般天人有个规矩,生天界后需进行三种观察:观察自己前世是哪一道众生?以什么样的因缘得生天界?以后又会转生到什么地方?

  这位天女观察知道,自己前世是人道中的一个牧女,因为以欢喜心供养佛陀果夏达呷花的善根,因而转生为天女。她满怀对世尊的感恩心,想立即拜见世尊,于是就穿著妙衣霓裳,身戴金银宝珠,手持天上青莲、白莲、曼陀罗花等来到世尊座前。她合掌恭敬供养鲜花,再祈求世尊传法。佛陀为她传了相应的法,她以智能金刚摧毁萨迦耶见,获证预流果。之后,又对世尊恭敬顶礼,右绕三匝,才返回天界。

  当时,有许多精进不眠的比丘们见到夜间光芒普照的情景,以为是大梵天、帝释天、或四大天王来拜见世尊,第二天,便请问世尊:

  “世尊,昨夜光亮如同白天,是不是大梵天、帝释天、或是四大天王来世尊这里呢?”

  世尊说:“都不是。你们还记得有一位牧女对我欢喜供养果夏达呷花吗?”

  “记得,记得!”

  “这位牧女以欢喜心对我供花,死后转生为天女。为了报答佛恩,她特地在昨夜来拜见我。我为她传法,她得圣果之后,已返回天界。”

  比丘们接着请问:“世尊,这位天女以什么样的因缘今生为贫穷的牧女,而后又能转生为可爱的天女呢?祈求世尊为我们宣说前后的因缘。”

  世尊告诉比丘们:“这是前世的业力与今生的因缘所造成的。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性情暴躁的比丘尼,经常以瞋恨心恶口骂人‘牧女’,她临终前,生大惭愧心,发愿道:

  ‘我于迦叶佛教法下一生修持清净梵行,没有得到什么境界,但愿释迦佛出世时,我能在佛的教法下,令佛欢喜,证得果位,并希望恶口骂人的恶业不要成熟。’

  比丘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当时的恶口比丘尼就是今世的牧女,这是她前世恶业成熟的缘故。今世的因缘则是,她以欢喜心供养我一朵果夏达呷花,而得以转生为天女,这是今世善业因缘所感得的果报。”

  比丘们又请问:“世尊!那五百名牧童,以什么样的因缘今世同为牧童?又何以能在遇到佛陀后,出家共证罗汉?希望世尊为我们演说,我们都乐意听闻。”

  世尊告诉他们:“早在贤劫人寿二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那五百名牧童都是比丘,当时他们嬉戏以‘牧童’互相骂人。后来,他们在临终的时候,一起发愿:

  ‘虽然在迦叶佛座前,我们没有得到什么境界和功德,希望以一生持戒的功德,能于释迦佛出世的时候,在佛的教法下出家,令佛欢喜,证得阿罗汉果位。也希望恶口相骂的业报不要成熟。’

  当时的五百位比丘就是现在的五百位牧童。因为他们恶口嬉戏的业报成熟,今生成为牧童,又临终时所发的愿力也成熟,所以,今生能遇佛,令佛欢喜,并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点我:

相关文章

慈悲宽容对待他人的三则故事

慈悲宽容对待他人的三则故事

故事一:是这样吗?   白隐慧鹤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生活作风严谨,戒行庄严。离他的寺院不远,有一户开布店的人家,全家都是白隐禅师的信徒。   某天,这户人家气急败坏地抱着未婚女儿所生的婴儿前...

百业经:(74)圣身父子·害怕被杀出家证果

百业经:(74)圣身父子·害怕被杀出家证果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佛教故事:失去的不会再来,请珍惜当下!

佛教故事:失去的不会再来,请珍惜当下!

  编者按:你有过因失去亲人而悲痛不已的经历吗?你曾经因悲痛而久久不能自拔,整天被阴暗的心情所笼罩?请看今天的凤凰网佛教《佛教故事》,看完这则出自《杂譬喻经》的故事你会明白,珍惜当下的时光有多重要...

大颠禅师点醒毁谤佛法的韩愈

大颠禅师点醒毁谤佛法的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河北昌黎人,三岁丧父,由哥哥嫂子抚养长大。韩愈早年深研儒学,并以儒学为正统,认为佛教不过是外国人的一种法术罢了。他反对佛教可以说到了舍生忘死的地步,当朝皇帝唐宪宗准备迎请佛的舍...

劝人归依三宝,得何种福报?

劝人归依三宝,得何种福报?

  时,阿那邠祁长者白世尊言:“若使有人出物雇人使事佛者,其福云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长者,乃致斯问,天、人得安,乃能问如来斯义。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说。”时长者从佛受教。  当时,须达...

妇人的夙因

妇人的夙因

  佛陀在鸠罗国说法的时候,途中遇到一个名叫啖蔗乐的老妇人。她是个仆妇,为主人做些挑水的工作,每天都要到公井来汲水。佛陀对阿难说道:「阿难!你拿钵到井边,向那位老妇人乞些水来。」  阿难奉命,持着钵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