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依空满愿品

所以禅宗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指你马上成佛,而是当你清净的那一刻起,你就步入解脱成佛的道路了。

净土也讲,迷时众生觉时佛,佛代表觉醒。这是用净土宗的方法来讲禅宗和密法。虽然看起来这个很简单,但是很多人依然是不太容易了解,因为不到那个层次,很多东西就悟不进去。

这个时候大梵天王就问天女,你是怎么知道?又问菩提怎么能修得自在?善女天就给他回答,如佛所说,实是甚深一切异生。不解其义。是圣境界微妙难知。

就好像,我们请教一位证悟空性的圣者,问圣者你是怎样证悟?会讲不出来,为啥?空哪,怎么讲,对吧?就好像一汪清澈透明毫无杂质的水,颜色是没办法形容,我们只能说他清明、空明。明空不二就是达到可以透过一切的那种清澈透明,一切皆无质碍。

这亦只是用粗浅的语言来说,其实我们所有的佛法、所有的修行都是表示佛法,就是说都是为了让我们证悟最后的无为境界和远离戏论的境界,然后来做假说假型,所以我们禅宗说,一切修行都是假。

话虽如此,但这种假也是必须。所以说六尘为贼,眼耳鼻舌身为贼,我们却要以贼为辅来借假修真。我们认为鼻子真、嘴巴也是真、耳朵听到也认为是真,我们看见的也认为是真。

但这所有一切都是梦幻。因为最终所有的一切都会毁灭,都会最终不存在。所以这也归于缘起性空。性空就是无。这个无就是明空不二的境界。明空不二就是证悟初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最终演化为明空无二、真如如智的境界。

这就是佛微妙难思难议的境界,最终的境界是没办法被宣说。莲花生大师在普贤王如来接受无上密法大量的传承时候,是以心应而做传承,迦叶尊者接受佛的传承,就是从拈花一笑悟出,也相当于是心应传承。

心应传承一直传到我们汉地的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然后就是表示传承,到了六祖惠能禅师就做了文字传承。

藏地的密法一开始无上密法都是心应传承,然后圣者莲花生大师再传给弟子的时候是持明传承,再后来就是口耳传承,后面因众生颠倒才渐渐形成文字,也就是我们汉地所说的文字传承。

口耳传承就是师父讲了,你听了就记住,然后你再接着往下传。只是后来,因为众生颠倒迷乱不能记住,也不能让法义的真义得到持续进演。所以才要以文字而做透露变成文字传承,传法形式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演化出来,但最终一切法都是空无本色。

所以说法,远离戏论、远离可说不可说、远离一切相无相之说、远离一切分别,这就是无上法,甚深微妙可说亦不可说。难思难议就是这样而来。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摩尼宝,可以满一切众生愿,对它祈祷可以要什么有什么,永远不会匮乏,只要我们祈祷它便具足一切会给予。事实上这个摩尼宝,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亦是指金光明最胜王经。以摩尼宝喻真如本性,意思就是所有一切我们都本自具足,皆因无明障蔽不能认清自己的真如本性的清净力量。

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如此微妙不可思议,是微妙难思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里佛接着说,金光明微妙经典,若正闻持有大威力,假使有人于百千大劫,行六波罗蜜无有方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书写如是金光明经,半月半月专心读诵,是功德聚于前功德百分不及一。

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等六种形式,就是指菩萨六种度众生的方法。那这个以百千劫来形容,你想想,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多么浩瀚的功德。但依然不如有人念这部金光明经。为什么?菩萨行六度,百千劫度一众生,用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度众生,这一众生不一定会成功。

但是念这部经是肯定能成功,所以说百千万劫无量功德亦赶不上这部经。因为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他不一定能宣说金光明经里面的真法义,而这部金光明经恰恰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无量诸佛因修成佛的宝典。

这个微妙法不讲你就成不了佛。这就是微妙经典的不可思议,因为是直指成佛的法。

往后说到转轮圣王,以七种宝有将军宝骏马宝等七种宝来象征皇权,它代表国王在这个世俗的所有的威权,权势地位福报等7种形象。王如果灭了,代表他国王本性的这七种缘起宝物也都不会存在。所以说王若命终所有七宝自然灭尽,就是这样的意思。在这里,是以这样一个譬喻来告诉我们,金光明最胜王经在,正法就在。

注:文章为德藏个人对金光明的心得体会。

 

阅读剩余的12%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甘露水治百病

宣化上人:甘露水治百病

坐禅时舌尖顶上颚,有时会有很多口水,可以把它咽下。这叫“甘露水”。为什么?因为坐禅坐久了,口水是甜的,虽不像糖或蜜糖那么浓,都是淡淡的一种甜味。人常饮这种甘露水,...

“你在看戏,而我却在念佛”

“你在看戏,而我却在念佛”

过去,梁武帝很尊重佛教,拜志公禅师为国师,皇帝对师父相当恭敬,有一天他告诉国师说:“今天我请你看戏,什么、什么人唱得很好。”皇帝的话当师父的不听也不行,过去的君和...

悟道法师: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

悟道法师: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

理念是开智慧,事念得三昧,三昧就是得定。虽然有事念有理念,事念理念要怎么念法?到底是什么境界?《弥陀经疏钞演义》里面讲得非常清楚。《疏钞》告诉我们,理念就是明理,...

宣化上人:参禅就是持戒

宣化上人:参禅就是持戒

参禅,是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所以一切法都在参禅中包括着。我们坐在禅凳上,一心参禅,参“念佛是谁?”抱住这个话头,绵绵不断,密密不忘,总是参“念佛是谁?”这时候,...

行善布施,谈谈工作中应有的心态

行善布施,谈谈工作中应有的心态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树立行善布施的心态,应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工作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同事,有的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件工作如果没有荣誉,如果对自己...

如何在家庭矛盾中做到不生气与宽容?

如何在家庭矛盾中做到不生气与宽容?

家庭当中产生过一些矛盾,我没办法做到不嗔恨、不愤怒,做不到平静和宽容,无法自拔,怎么办?怎么对治?这时你就想,如果你愿意拥有幸福的家庭,那么你要学会宽容他人、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