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D 99
在996经中,天子告佛言:“不欲超憍慢,善自调其心,未曾修寂默,永不入正受,处林而放逸。”从这些诗偈中不难看出,这位天子其实并不简单,他能把心与境的关系理解得很清楚。我们现在一般会讲出家比丘在“修行”,其实用“修心”一词似乎更贴切。“行”分为三,即身行、口行和意行。但总体而言,身行与口行都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有时候装模作样也能够达到障蔽的效果;然而意行则更具隐秘性,若不具备他心通者,根本不晓得对方脑瓜里在想思些什么。从与身口二行相较,意行作用更大,因为身行与口行通过训练,都可以进行人为控制,而心行则极难驯服,故而修行的重点和难点均体现为“修心”。而修心的核心要素,则在于降伏我们的“憍慢之心”。一般而言,“憍”与“慢”并不完全相同,“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侍仗自己的某些特长而产生自大心理;而“慢”则心自举恃,凌蔑于他人。如果我们的憍慢之心不除,则会长养一切杂染之法。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净土三资粮中将“信”列为其首的真正用心所在,即立信主要是为了降伏我们的憍慢宿习。若憍慢不除,则正信难立,故念佛亦无甚深功德。 与此相应,比丘即使身处阿练若之中,若憍慢不除,其实修行效果也不会很大。因此这位天子说“不欲超憍慢……处林而放逸”,虽身处空闲林中,心里面却是天马行空、身曹心汉,又怎能真正进入正受状态呢? 997经谈到如何使功德增长的问题。有位天子问佛:“云何得昼夜,功德常增长;云何得生天,唯愿为解说。”无论是白天黑夜里,都能使我们的功德增长无减?佛陀回答: 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 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如法戒具足,缘斯得生天。 佛陀在这里所讲的,都是些人天乘的修行法。这里主要有四点: 第一,多种些果树。多种果树,一方面让行人纳凉,另方面让他们都能品尝到鲜甜的果实,使他们都能生起欢喜心,这样岂不是功德之事? 第二,多修桥铺路,极大地方便人们出行归里; 第三,要多挖几口井,为了供大家饮水解除困乏。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即是此意。 第四,要及时资助那些远行的人。当他们医药、粮食、盘缠、衣被等缺短,以及无处投宿的时候,及时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这也是莫大的功德事。 这些都是生天的必备资粮——佛陀在这里重点教导的是居家信众。当然,令功德增长除了这些善事之外,持戒乃是最大的功德事。持戒不仅利己,使自己保持足够的禁忌与警省,同时亦能利人,最大限度地不触犯他人的利益。如此这般,天下何愁不大同?(7.28.) 【念佛感应录】岳母闫金玲往生记岳母闫金玲,58岁,户口是吉林省九台市苇子镇,官地村一社人。岳母为人直爽,热情,性急,操持家务远近闻名,不记仇,即便刚和别人闹意见,... 五祖大师的戒行精严,他修行是特别认真的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从西天到东土,历代祖师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密行,各有各的来历不同,现在略略说一说五祖大师的经历。五祖大师... 【念佛感应录】王阿梅临终预知时至说起太婆王阿梅往生时的一段情景,居士薛彩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道:“我嫁到(浙江舟山)定海金塘大丰乡俞家后,一直与祖母相处得很好... 世俗人得富贵的,是过去生中布施的功德来的。今生享受福报,若没有无常的磨难,和种种的挫折来刺激,便会沉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道再以福布施,种来世人天的因,等到福... 前不久在我的博客中,有位名叫“要点帮助的嫂子”留言,讲述了她小叔子的事:她的小叔子,12年前谈了一个小他六岁的女孩。两人谈了六年,这中间不知道流产了多少次。因为他... 隐忍的魅力在于它的宽容和理解,它是优雅和善良的化身,象两只彩蝶翩翩起舞,总能给人美和安宁的心境,就象置身在繁花围绕的景色之中,那棵百年老松,傲然独立着身躯,任千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