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清法师:供养凡夫僧,生的是供养三宝的功德

“有诸数取趣。于师及比丘”。对于恩师、法师和比丘,这是狭义的,这个师是狭义的。如果把这个师广义的说的话,就是一切善知识,包括世间的教你的、帮过你的,这些友人,也属于一种世间的恩师。世间的恩师也要恭敬,就是这个含义。在这里这个师是狭义的,是法师。

对于法师和比丘,“暂时起恶心。命终堕地狱”。暂时起恶心,这个暂时是时间很短的意思,时间很短。不管是什么因缘,如果说你对佛,包括我们的法,包括法师,包括比丘起了嗔恨心,暂时的嗔恨心,也会堕入地狱的。

我们学佛呢,如果是只这么念经文,只是体会一些大概,一些大纲,一个框架,如果把他细化地分析,细化地讲的话,他里边涵盖的知识点非常非常多。有人可能会搞不懂很多问题,特别是我们末法时期的人,经常遇到假出家人,假的出家人,在行骗的或者是不如法的。

当我们看到假的出家人在行骗或者不如法的时候,我们可能当时没法辨明他的身份的真假,但是他的行为明显地不如法了,有很多人就对所谓的僧人生了嗔恨心 ,那是我们自己没搞明白,就是不懂怎么处理。

如果说遇到不如法的出家人,明显的行为不对,你就把他认为是假的,他不是三宝。因为他行为不对,他的行为已经脱离三宝的队伍了。或者你可以这样看,他是个演员,当你感觉到他是个演员这样想的话,就是把的实质身份排除在三宝之外了,不至于说,因为你看到不如法的僧相,然后你对整个三宝生嗔恨心,对三宝生嗔恨心堕地狱。

道理一样,就像我们对一尊佛像,就像我们的佛像,一尊佛像,或者多尊佛像礼拜的时候、供养的时候;或者见到一位僧人或者多位僧人礼拜的时候、供养的时候,你一定想:我以一尊佛像作为礼拜的对境,我以一位法师或一位僧人作为供养和礼拜的对境,那么真实的供养对境是什么呢?那就是整个三宝。

你供养这一个凡夫僧,可是整体他生的会是供养三宝的功德。在你心里也要这样理解,我供养一个僧人,不是他一个人,是供养的三宝,我供养的三宝。这样的话,功德就无量无边地增大。

摘自仁清法师《因果报应 听佛细说》

——佛说《分别善恶报应经》讲义

 

点我:

相关文章

各种邪淫会破好姻缘,戒邪淫才能得好姻缘

各种邪淫会破好姻缘,戒邪淫才能得好姻缘

戒邪淫得好姻缘,犯邪淫破好姻缘送给所有男同胞:不要在婚前手淫,和有不好的行为!我在以前淫心很重的时候总想和女人发生关系,发泄兽欲,甚至上学时有过想强行和女同学发生...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系列:第五、六、七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系列:第五、六、七

第五章 改变命运的基础功夫要改造命运就必须决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造恶业,就不会有苦果或凶事。善要积得广,才能产生受用。否则一边行善,一边造恶,那岂不像愚笨...

不生气的有效方法

不生气的有效方法

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可选择其中之一观即可: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二观:人...

海涛法师:做菩萨没资格生气,因为你要度众生

海涛法师:做菩萨没资格生气,因为你要度众生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邪淫,出家人不得故淫。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不要骗人。不能买买酒,这里面不是喝酒,买酒,卖酒,送人家酒都不行,因为酒会破坏...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三章 中国佛教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三章 中国佛教

第三章 中国佛教道德 佛教是一种道德伦理色彩十分浓厚的宗教,它重视人的道德价值,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并把它的宗教实践建立在道德实践基础上,认为成佛的前提是修持,...

海涛法师:如何将佛法落实在生活?

海涛法师:如何将佛法落实在生活?

如何将佛法落实在生活? 海涛法师开示:各位要记住:如果一个你讨厌的人,在你过去是讨厌的,现在你看他还是讨厌,说明你一点都没进步;进步是因为过去讨厌,现在居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