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生活是调心的道具

生活是调心的道具

◎陈亦新:您老说生活是调心的道具,如何理解这句话?

●雪漠:我的原话其实是说:在大手印行者眼中,世界是调心的道具。

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可以成为调心的工具。比如,喝茶时,你要仔细体悟其中的茶味,同时把自己的生命也融入茶味,然后让你的舌头变成消解贪婪、仇恨、愚昧的“黑洞”。

日本的茶道智慧源于禅宗。当茶道达到一定的境界时,其品茶的过程就相当于一种修行仪轨。但是,要是没有破执的功夫,茶道仍属于世间法,还没进入出世间法。再比如,打太极拳的过程也相当于修行的仪轨,只是它属于一种动作化的仪轨,它要是不能破执,也就属于世间法,而不属于出世间法。茶道、太极与大手印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能破执,它们没有“印”,没有明空智慧。

当你有了明空智慧,时时可以警觉的时候,那就要安住于那种明空状态。与此同时,你在做任何事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关注当下的行为。大手印把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变成调心以及修定的仪轨和方式。当你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本尊、诸佛菩萨的化现,你时时都不离开明空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真正的修行。要是你能安住于空性中时,就等于在修大手印。同时,你要生起一份聆听,但你听的不是具体的声音,而是听一种听不到的声音。换句话说,是要去品味那种法味,感受那种快乐以及安详。这里的快乐不是俗乐,而是在明白和破执的前提下,非常高兴地去面对这个世界,非常高兴地与这个世界达成一味。如果可以做到这些,你就没有了分别之心,佛来也一样,魔来也一样。

要对父亲、对乞丐、对诸佛都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要有任何分别心。当你面对任何一个行为、工作和事情的时候,你都要不离明空,投入你全部的生命去感受它、享受它。不要认为这时不在修行,事实上这也是最好的修行。

修行的本意就是:第一,专注;第二,破除执著。专注为定,破执著为慧,有定有慧则叫定慧双修;明空的明为慧,空为定,明空合二为一,则为定慧双修。智慧和慈悲也是一样,都是要融为一体的。

当你融入那种明空状态,像做梦一样面对这个如梦如幻的世界时,做任何事就都不会执著了,要觉得你在为诸佛菩萨做事。此时,心一定要坦然,就如同在冬天里坦然地晒着非常温暖的太阳,但同时要把一切的执著都消解、破除掉。

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不要执著于修,也不要懊恼于不修。你要明白只有这种智慧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心灵的清凉、明白、快乐、宁静属于自己,而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属于自己。我的意思是说,在你的生命中间,这种状态是最重要的。其他东西都要融入这种状态,因为心外的那些东西都是你调心的辅助。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整个大千世界,但这面镜子却是如如不动、明明朗朗的。在这种状态之下,却又觉得一切皆为幻化,都是归于空性的。

不要分别某一个人是榆木脑袋还是另一个人绝丑之极,要觉着他们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在这种明朗的平等之中,会生起无量的功德,但大脑中却没有丝毫的分别。这是一种大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样去修,座上座下都应该如此。比如,做饭时专注于做饭,编写稿件的时候专注于编写稿件。

当然,要是有条件,还可以借助你喜欢的瑜伽技巧。比如,我在读书写作时,就时常持着宝瓶气而不离明空觉性。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点我:

相关文章

【随喜】随喜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随喜功德?

【随喜】随喜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随喜功德?

随喜是什么意思?  随喜是指见到他人做善事,随之心生欢喜。以清净心随喜他人善行,也是在成就自身的善心。随喜不仅包括内心的认同,语言的赞叹,还包括相应的行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才是身口如一的随...

为何受累世皆瞎报

为何受累世皆瞎报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

慧净法师:佛光是佛智慧之相

慧净法师:佛光是佛智慧之相

佛光是佛智慧之相 慧净法师 《往生论》(八、七三页)言: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论注》(七四页)释...

《百喻经卷下》:74、出家凡夫贪利养喻

《百喻经卷下》:74、出家凡夫贪利养喻

  译文:  从前有位国王,设立了一条教法:凡是婆罗门等教徒居住在我国内必须将身体洗净,若不洗净,则驱使他做种种苦役。有位婆罗门空提着澡罐,谎说洗净了。别人替他注了水,他随即就泻弃掉,说:「我不洗...

不要有不舍之心

不要有不舍之心

  世间的欲念有善恶两种,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开世间的一切;若起恶念则人生方向就会偏差,因此产生了烦恼。  有一次,佛陀来到一个小镇说法,有位富翁也和镇上的许多人一样,虔诚地聆听佛陀宣说人生...

智慧故事:佛陀慈悲度化贪睡比丘

智慧故事:佛陀慈悲度化贪睡比丘

  佛陀在舍卫国传法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心智昏钝不明,完全不能体会佛陀苦心的教导。他贪爱色身的快意舒适,每日饱食后即关起房门恣意睡眠,从不修行。  这一天,智慧深广的佛陀忽然发现,这位懈怠懒惰的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