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生活是调心的道具

生活是调心的道具

◎陈亦新:您老说生活是调心的道具,如何理解这句话?

●雪漠:我的原话其实是说:在大手印行者眼中,世界是调心的道具。

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可以成为调心的工具。比如,喝茶时,你要仔细体悟其中的茶味,同时把自己的生命也融入茶味,然后让你的舌头变成消解贪婪、仇恨、愚昧的“黑洞”。

日本的茶道智慧源于禅宗。当茶道达到一定的境界时,其品茶的过程就相当于一种修行仪轨。但是,要是没有破执的功夫,茶道仍属于世间法,还没进入出世间法。再比如,打太极拳的过程也相当于修行的仪轨,只是它属于一种动作化的仪轨,它要是不能破执,也就属于世间法,而不属于出世间法。茶道、太极与大手印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能破执,它们没有“印”,没有明空智慧。

当你有了明空智慧,时时可以警觉的时候,那就要安住于那种明空状态。与此同时,你在做任何事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关注当下的行为。大手印把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变成调心以及修定的仪轨和方式。当你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本尊、诸佛菩萨的化现,你时时都不离开明空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真正的修行。要是你能安住于空性中时,就等于在修大手印。同时,你要生起一份聆听,但你听的不是具体的声音,而是听一种听不到的声音。换句话说,是要去品味那种法味,感受那种快乐以及安详。这里的快乐不是俗乐,而是在明白和破执的前提下,非常高兴地去面对这个世界,非常高兴地与这个世界达成一味。如果可以做到这些,你就没有了分别之心,佛来也一样,魔来也一样。

要对父亲、对乞丐、对诸佛都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不要有任何分别心。当你面对任何一个行为、工作和事情的时候,你都要不离明空,投入你全部的生命去感受它、享受它。不要认为这时不在修行,事实上这也是最好的修行。

修行的本意就是:第一,专注;第二,破除执著。专注为定,破执著为慧,有定有慧则叫定慧双修;明空的明为慧,空为定,明空合二为一,则为定慧双修。智慧和慈悲也是一样,都是要融为一体的。

当你融入那种明空状态,像做梦一样面对这个如梦如幻的世界时,做任何事就都不会执著了,要觉得你在为诸佛菩萨做事。此时,心一定要坦然,就如同在冬天里坦然地晒着非常温暖的太阳,但同时要把一切的执著都消解、破除掉。

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不要执著于修,也不要懊恼于不修。你要明白只有这种智慧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心灵的清凉、明白、快乐、宁静属于自己,而其他的任何东西都不属于自己。我的意思是说,在你的生命中间,这种状态是最重要的。其他东西都要融入这种状态,因为心外的那些东西都是你调心的辅助。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整个大千世界,但这面镜子却是如如不动、明明朗朗的。在这种状态之下,却又觉得一切皆为幻化,都是归于空性的。

不要分别某一个人是榆木脑袋还是另一个人绝丑之极,要觉着他们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在这种明朗的平等之中,会生起无量的功德,但大脑中却没有丝毫的分别。这是一种大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样去修,座上座下都应该如此。比如,做饭时专注于做饭,编写稿件的时候专注于编写稿件。

当然,要是有条件,还可以借助你喜欢的瑜伽技巧。比如,我在读书写作时,就时常持着宝瓶气而不离明空觉性。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点我: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家里如果有不吉祥的事情,就赶快供养恭

宣化上人:家里如果有不吉祥的事情,就赶快供养恭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若复有人。忽得...

游祥洲教授: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

游祥洲教授: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

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涵游祥洲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页121-135---------------------------------...

达真堪布:生气真的会伤身

达真堪布:生气真的会伤身

有的人嗔恨心一生起来,杀人、放火什么都干,很难控制。烦恼的程度已经到了极点,这对相续的染污、伤害也是非常大的。为什么说嗔恨心一生起来,自己所积累的善根福德一下子就...

净空法师:这个一天一夜那是真念,所有一切牵挂全

净空法师:这个一天一夜那是真念,所有一切牵挂全

【思惟熟计。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这是教我们要立愿,一定要立下一个坚固的志愿,要离开娑婆世界,要离开六道轮回。为什么?轮回太苦了,太可怕...

在家预防手淫的一些环境细节

在家预防手淫的一些环境细节

有戒友说:“我发现穿睡衣更容易手淫,现在我家已经供暖了,所以经常只穿个秋裤保暖内衣之类的,很容易手淫了怎么办?”这能怎么办?换掉。不要觉得在家里就懒散了,可以穿条...

印光大师:此习不除,一举一动,皆可折福而招祸

印光大师:此习不除,一举一动,皆可折福而招祸

原文:光是一直心直口之人,汝既谬投函于光,光固不敢允许,然亦不妨说几句淡话,以为后来立身行道,了生脱死之助。如无足人之指路,虽不能行一步,不妨问者因兹到家。汝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