濑户内寂听:心经修习课:不烦恼的活法——被感官
3. 被感官支配的生活,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我们不要把佛单纯地看作是一种有沉香味的东西,一种来自外国的洋东西,而应该把神、佛理解为宇宙的大生命。 让我们回头再看看“五蕴”。所谓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这里的“色”,指的不是“色情”的色。看到这个字就联想到云雨之事,只能说明我们自己心灵肮脏。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指的是“变化之物”。就我们人而言,指的就是“肉身、身体”。有了身体才有心嘛!人的身体里是有心的,这个心,就是“识”。而“受、想、行”,指的是物质和心之间的联系方式。 比如说,这儿有一支笔。如果仅仅是“有”,这和“无”没什么差别。为什么这么说?正是因为我们亲眼看见了它,知道了它的存在,它才可能“有”。如果没人认识到它的存在,即使笔的的确确在那儿,也没有什么意义。正是因为既有了某个东西又有了感觉到这个东西的人,所以东西才在那儿。我现在在这儿说话,是因为大家看见了我的脸,听到了我的声音,知道了“哦,濑户内寂听在那儿,在说着什么呢”,这才有了我的存在。 天地混沌之初,有了亚当和夏娃。要是当时只有亚当一个人会怎么样?有他没他是一回事。得有人意识到他的存在。有了夏娃所以才有了亚当,有了亚当所以才有了夏娃。无论在哪个宗教里,大凡开天辟地的故事都有这个巧妙的情节,都会同时出现两个人,而且他们相互认识。 也就是说,只有当既有了“色”,即物,又有了“识”,即感知的时候,才会有物的存在。而“受、想、行”,就是这种感知认识的作用方式。其中的“受”,就拿笔来说吧,就是看见它,感觉到它,就叫它“感受作用”吧!所谓“想”,就是,看见它时心里在想:“哦,是个小小的黑乎乎的东西”,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想象”。至于“行”,就是意识到自己这样想过,并且再一次去认识。“行”指的就是这种认识作用的形成过程。 就拿我们每天吃饭这件习以为常的事来说吧。我们是不是感到过“这儿有饭呢”“我想吃”?看见了饭,我们就想着“要吃”,看见梅干了,我们就想到“好酸”——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条件反射吧?想到了“这东西吃起来味道一定不错”,然后我们就会想“那就吃吧”,于是就开始吃起来。是这样的吧?吃了以后,我们还会想“味道真不错”或者“太难吃了”——我们就是这样去感受“物”的,认识“物”的。这么说,该明白了吧? 这就是“五蕴”。 当观世音菩萨在心中深入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他看见或者说认为:我们的五蕴——刚才说过的我们的肉身、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心之所想——这些全是空的。于是就觉得,一切苦厄,也就是所有的苦难,无一不是缘于这个“空”。关于这里说的“一切苦”,我们以后再说。 怎么样,大致明白了吧?总之,我们都是由五蕴构成的。有一点要注意,在当初释迦刚开始讲法的原始佛教里,“所谓五蕴,就是世间”——当初是这样解释的。那么意思就是说:这世上的一切,都是由五蕴构成的,并且它们全是空的。 这几句的中心内容就是:神也好,佛也好,他们都是宇宙的生命。现在,对这种看法没有抵触感了吧?我们不要把佛单纯地看作是一种有沉香味的东西,一种来自外国的洋东西,而应该把神、佛理解为宇宙的大生命。这种理解,大家能够接受了吧? 我们都是非常小、非常小,小得像一滴水的生命,而且是存在周期非常短的生命。但这个小生命是从宇宙那个大生命里送出来的。只要我们让心纯洁起来,做到心无杂念,心中自然就会涌出让那个宇宙的大生命能懂的语言——这就是咒,是陀罗尼。而且,这个陀罗尼是蕴含着力量的,是很灵验的。 烧香拜佛没感应,记得说这两个字,自然有感应经常有人到寺庙去拜佛,与其说是拜佛不如说是在求佛,很多是在求福,求财富、求长寿等等。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拜佛能改变自己的心... 三、心上用功得解脱 1.解脱是在自己的心上下手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心情不舒畅、内心有问题的时候,就容易去责怪别人,去责怪外在的环境,觉得今天事情做不成功、做... 在天台宗立「四机四应」,我们中国的天台宗,就对「感应」它建立了「四机四应」。在《法华玄义》六上曰,「众生根性百千,诸佛巧应无量」,「今略言有四」。就是《法华玄义》... 从前有两个修道人,一位叫题耆罗,一位叫那赖。他们在深山中专心修行,经过长期修炼,他们越过欲界的诱惑,获得了神通。 一天夜里,题耆罗起来诵经,累了便躺下来休息。这时,那赖也起来诵经,在狭窄的石... 修行要“远离粗言”,粗言就是粗恶的语言,包括妄语、绮语、恶口、两舌四种口业。要远离粗言,不能去说,因为既害人又害己。 在身、口、意三业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口业——口无遮拦嘛。因为我们都有这种烦... 生命之劫生与死,是每个生命都需要面对的,而死是生命过程中最不受重视的。比起死,生比较能够被了解。特别是人类,当有新生婴儿初到这个世上,家人都会庆祝,每年会帮他过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