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

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开显内心的光明
佛法是以人为中心,以有情为中心,以一切众生为中心的,它的着眼点是在众生,在人,在人心,在众生心,是从众生的心理去作功夫,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内心方面去说明有哪些状态、哪些问题、哪些烦恼,是从内心里去开显出无量无边的智慧、功德、宝藏。
我们在世俗社会中,常常认为自己痛苦的根源是外在的,是外在给我们造成的。不容易很真切地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在我们的内心,也不容易认识到我们所有的快乐也根源于我们的内心深处,而不是来自外在。
当一个人能够真正认识到苦乐的根源在自己内心的时候,自己就会从内心上去关注。我们内心当中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我们具有的佛性还没开显出来。我们需要去突破、去寻找皈依,需要去学佛法。内心开显出来,内在智慧的宝藏才能够显露出来。也就是说,内心真正有法了,内心就会真正与佛法相应。内心与佛法相应,就不会与烦恼相应,烦恼就会得到净化。烦恼得到净化的时候,自然而然内心这种景仰、虔诚、恭敬就能够产生、发挥作用。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就不同于一般的人,自然而然,我们的举动、言行,它所代表的一种意义,所散发出来的一种善良的气息就会影响很多的人。很多人就会因为我们的发心、努力、造作,因为我们的出现,感受到快乐、清净,感受到有光明、有希望。也就是自己到什么地方去,不仅不会给别人添麻烦,还会给别人带来欢喜和快乐,带来希望和光明。这些都是佛法的力量,都是佛菩萨给我们的力量,都是历代传承祖师大德们给我们的力量。
2.学佛法的意义与价值
世间的种种学科,无论教育、经济、法律、科学、政治,没有一个学科、一件事情、一个领域,不与有情的生命有关系,没有一件事情不与人有关系,没有一件事情不与人的心有关系。也就是说,世间上种种学说、种种技能,都是因为有情而出现于世间的,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因为有情而存在的。
如果离开了人,离开了众生,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法律也就没有意义了。反过来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人服务的,都是要让人的心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幸福,都是要告诉我们怎样去关心人、帮助人、利益人。所以,佛法一开始就在这一点上特别关注,就是要指出人性的弱点,指出人性的问题,告诉我们人内心的阴暗面,然后慢慢去培养光明面,让我们内在的无明状态一点一点淡化,让我们的无知一点一点消除,智慧一天一天增长,佛性一天一天开显。这些就是我们学佛法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人生奥妙之所在。
大家到三宝地,就是要来寻求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来揭开自己生命当中的一些奥秘,来认识自己生命的真相。所有的佛法、佛经,都是告诉我们这些经验、方法、下手处,以及修行用功的过程当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怎么办、怎么去面对、怎么去解决,让我们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好。
龙泉寺每个礼拜六、礼拜天都有共修。诸位皈依之后,有时间常常来参加共修,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常常来参加共修,常常来熏习佛法,内心里面佛法的力量才能不断得到增长。如果皈依以后,常常不来寺庙,或者说就不再来寺庙,那就很难把佛法学好。所以,我们皈依了,找到了生命的依靠,就要真正把佛法僧三宝作为我们今生今世的依靠,乃至生生世世的依靠。
以此供养大家!阿弥陀佛!
点我:

相关文章

善恶祸福丝毫不爽明因识果去恶修善

善恶祸福丝毫不爽明因识果去恶修善

  释慧如的故事  京城长安真寂寺有位出家人,名叫慧如,年少时候精进勤奋的修苦行。师承信行法师,信行法师圆寂后,慧如仍奉行老师的教诲。  隋朝大业中期,慧如坐禅修定,端坐七天,巍然不动,大家都十分...

印光法师:出家的条件是什么?印祖为什么不鼓励出

印光法师:出家的条件是什么?印祖为什么不鼓励出

595、《往生咒》需要学梵文吗?怎样持咒利益大?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

达照法师:布施就是道场

达照法师:布施就是道场

布施就是道场,因为不求回报的缘故。求回报的布施就不是修行,也就不能成就道场,只能成就商场了。所以我们可以好好想想了,自己所做的布施或者供养,是不是都是求回报的?如...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四讲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学诚法师:感悟人生 第四讲 欲乐与法乐的省思

四、觉照无常智慧生 1.认识无常 声闻乘的人,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常常强调无常。密勒日巴尊者曾经说过,进入佛法之门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无常。佛陀由四门看到老、病、死...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

命运既然如此奥妙,那么佛教对于命运究竟有什么看法呢?1、佛教认为命运不是定型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佛教虽然也讲命运,但是有别于外道机械的宿命论。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

慧光法师:慈以功德难有、悲以能成大业

慧光法师:慈以功德难有、悲以能成大业

慈以功德难有、悲以能成大业 --慧光法师--   这「慈」,慈爱的心,要培养一颗慈悲柔软的心、关怀友善众生的心---这件事情不容易! 要修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