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Z 136
1362经:本经叙述我们在临终之前,当储备福德资粮。 有一位比丘住止于拘萨罗国境内的一树林中修行。树林中有一位天神,见到林中有许多鸽子过着自由自在如神仙般快乐的生活。这些鸽子们时而唱歌、时而求爱、时而滑行在树梢与草丛之间,甭提多开心了。在它们看来,人世间所有的快乐无过于此,难道还有比这更为快乐的生活吗? 而居止于林间的天神却做到了未雨绸缪,他对鸽子们说:“鸽鸟当积聚,胡麻米粟等,于山顶树上,高显作巢窟;若当天雨时,安极饮食宿。”作为依靠自己去寻觅食物的鸽子们,千万不可效仿“寒号鸟”那般,在暖和天气里尽情享受,而当寒风呼号之时,只好躺在角落里暗自伤神落泪。鸽子们一方面要为自己储备诸如胡麻、米粟之类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在择居筑巢方面也要尽量选择高显茂密之处,以防雨水浸打以及外力破坏。 作为畜类的鸽子尚且如此,身为修行者的比丘,对这个问题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这位居住于林中的比丘就顺口说了一偈:“凡夫积善法,恭敬于三宝;身坏命终时,资神心安乐!”在这里,比丘讲出了对我们一生都极为重要的事情,即人活一世,并非死后什么都没了;我们不仅要在此世要让生命活得有价值,还要使下一世更加有价值和意义。作为普通的凡夫,一生之中能做到为善止恶,就算为善不多,恶事尽量不要去做,那么下辈子或许人身还有个盼头。否则一旦失去人身,迎接我们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泥潭深渊。有的人可能不相信生死轮回,以为人死如灯灭,什么都不会有任何踪迹可循。但是有一点我们或许可以参照,即当我们临命终时,其一生善行恶行大抵可以判断清楚。如本经中所说,一个人若在有生之年里善法多有积聚,并且恭敬三宝无有间歇,此人在临命终时,便不会有太多的苦楚与牵挂,即“神心安乐”。但是大多数人在死魔即将降临之时,都会由于恐惧而六神无主,很难把握住自己,此时便产生了“临终关怀”,佛教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大家一起助念弥陀佛号,以期逝者一心念佛,做到神心安乐,无有他想。临终一刻至为要紧,勿宁说平素作恶多端者,即便是精严持戒的出家比丘,也难保临命终时能顺当善终。而本经所强调的是教诫我们“功夫在诗外”,若没有平生的行善积福所累积的诸多资粮,我们又拿什么去坦然面对死神呢?鸽鸟需要为自己的“安极”储备胡麻等物,人类更需要为自己的临终去处多多储备些福德资粮。若一生如此,则后世总归不至于身堕三恶途之中。 至此,《杂阿含经》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经,全部写完。 可以说,四部阿含经中,《杂阿含经》是我最看重的一部原始经典,因为它最接近于佛陀言教,最接近于历史真相。《杂阿含经》的每一部小经,我都如视珍宝,丝毫不敢大意。这部经典我是2009年10月份着手写系列文章,迄今差不多快三年时间。这三年时间内,我从普陀山佛协调到佛学院工作。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事务的增多,思想和写作风格都在发生变化。坦率地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亦如是。有些时候事与愿违,有些时候歪打正着,而更多的时候只能痛苦并微笑着。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充斥着痛苦与折腾的世界,亦是一个堪忍与历练的世界。虽然时过境迁,但是对于原始经典的挚爱,我却是一往情深,从未受到环境的影响。唯一的变化是,以前写得多,写得勤,也写得比较细,现在写得少,写得短,也写得比较粗。对于经典中各种修习的法门,我没有实证实修的功夫,故而也不可能有独到的见解;更多时候我只是望经生义,泛泛而谈,与经义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完全悖离义理之事,亦屡见于文端。即便是从普通写作者角度而言,这都是极为不严肃的。其二,对经中诸多经义,我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细细思索与梳理——这或许是给自己的懒散制造美丽的借口。可能别人不清楚我在做什么——坦诚地说,写佛教的(原始经典)的诠释文章,却以诸如“博客”之类的名头去刊登,是极不严肃的一件事情;同时对于高贵经典的诠释以“散文”(姑且这么说)的形式亦是极不严肃的事儿。弄得不好,我还会博取几顶诸如“张扬”或“标榜”之类的帽子或桂冠。然而我却并不在乎这些。我的文章起始时也不过寥寥十几个最多一百来个读者,这样的数据对我来说,已是相当满足。我从不冀望获得别人的吹捧赞叹,也不企求“粉丝”们的点击,我甚至无视别人不怀好意的提问或质疑。经典是神圣的,你可以指摘我理解分析有误或品性不端,却决不能也不允许对经典本身指手划脚和妄加评说——这便是信徒与读者的差别所在。 佛陀曾经对弟子们说,修行的根本是要靠自己,其他人都只是引路人而已,要自洲自依,不要他依和异依。如《杂阿含·638经》所说:“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佛陀一生言教四十五年,他把他所知晓的道理合盘托出,不效拳师那般留有一手。该说的他都说了,弟子们再不成就,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与佛陀何干?我亦是此意——我把我所知道的,都写在文章里,至于你懂不懂,你做不做,那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与我没有多大关系。我的文章如果你把它作为解读经文的参考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博文般的消遣去打发日子也未尝不可。 让我们再一次竭诚礼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7.4.) 生气是鬼,上火是妖。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看平常夫妻吵架,一方生气,另一方会说:“你看看,鬼样又拿出来了。”什么是鬼样?生气就是鬼样。一个人要来火了,呼一下就上头,... 1 佛陀教给我们的法的大根大本是离欲,这是真正的佛法。不能够离欲,无论修学什么法门,夹杂着欲望在里头,这把法就破坏掉了,这不是佛法。佛教我们念念要放下欲望,要放下... 作家需要智慧的修炼 ◎韦小红(《甘肃日报》记者):一个作家,面对生活,首先应该关注什么? ●雪漠:相较于生存状态,我更愿关注人的灵魂和信仰,以及产生... 供僧功德殊胜行──讲于盂兰盆法会 超定 盂兰盆法会的由来 每逢农历七月期间,中国佛教徒显得异常地忙碌。一是七月十五──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一是七月三十日,地... 这就是高尚!有些人,似荷,只能远观有些人,如茶,可以细品有些人,像风,不必在意有些人,是树,安心依靠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心柔顺了,一切就安定了心清净了,生活就美好了心... 关于佛教传入两千年的几个问题 方广錩 前言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经2000年左右。两千年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摄,其结果,既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