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临终注意事项与丧事办理之细节

人难免都会离开这个世界,死亡对于修行人来说是一件大事。如果面对死亡,在生命结束之前我们应该知道些什么呢?

在这里,我还要向大家强调几个问题:

第一,在死亡到来之际,不能有太大的恐慌,否则会障碍解脱。汉地的一些法师说,要以平静的心态迎接死亡,对死亡应作六种想:

死如出狱,要有一种从监狱中获得解脱的想法。

死如再生,死亡意味着重新转生,就像原来在一个地方生活,以后到另一个地方去生活一样。

死如毕业,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会根据成绩转到其他领域去发展。同样,一个人死后,会根据其善恶功过转生到不同的地方。

死如搬家,就像以前住在南方,后来搬到北方去。

死如换衣,以前穿黑色的衣服,后来换了一件白色的衣服,同样,以前是这个身体,死后会换一个身体。

死如新陈代谢,人的身体有很多细胞,旧的细胞不去,新的细胞就不会来,同样,没有旧生命的死亡,也不会有新生命的到来。

以这六种思维能遣除对死亡的过分恐怖,能让自己以平静的心态迎接死亡。我觉得这样的思维很好。

汉地有许多很好的临终教言,像印光大师的开示中就讲过临终的三大要诀:

⒈ 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⒉ 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⒊ 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如果能依此三法而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善导大师也讲过很多临终要诀。大家要多看这些大德的教言。

第二,如果有些人觉得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而自己的家人又不信佛,我建议这些人提前给家人留下遗嘱,在遗嘱中安排好自己的后事。

这样的话,如果家人对自己有爱心,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后事。否则,如果没有提前安排好,死后家人会哭哭啼啼(甚至他们不想哭也会请一些人哭,现在南方有些人专门为别人哭丧,据说哭一个小时收费一千元钱),杀鸡宰羊,然后随便处理自己的尸体,这样没有任何意义,不仅浪费钱,还造了很多恶业。主要自己抓紧修持正法。

我看过一个修行人的遗嘱,他在遗嘱中说:我一生学佛,受益良多,倘若你们真的为我好,希望按照我的意愿处理后事,帮助我完成以下心愿:

⒈ 病重时,不要把我送到医院,也不要搞任何抢救,我需要安安静静地念佛生西。

⒉ 断气后二十四小时内,千万不可搬动我的身体,也不要在旁边哭泣吵闹。

⒊ 可请佛友居士到家里助念。

⒋ 断气后七天内,每天念佛不能中断,其余丧葬等事过后再处理。

⒌ 断气二十四小时后才可洗身换衣,如果天气热有异味,可以燃香祛味。

⒍ 丧事从简,不宴宾客,禁止杀生,以免增加我的罪业。

⒎ 超度以念佛为主,不要追求形式,具体应按莲池大师、印光大师的开示来办。

⒏ 死后四十九天内,亲属要吃素、念佛、放生等,以此功德回向给我,这对活人和死人都有好处。

⒐ 我留下的财产,可用于印经、放生等善事。

⒑ 必须在七天以后方可火化遗体,如遇酷暑,至少也要一天一夜后火化。骨灰撒在森林中,与众生结缘。

我觉得这个人对死后的安排很如法,尤其是他对遗产处理得很好。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一个人还没断气,兄弟、姐妹或者子女就开始为财产争得不可开交了,甚至大吵大闹。

这种情况你们也许见过,其实这样很不好,临终者听到会很伤心,即便他已经死了,他的中阴身有神通,见到亲人们争夺财产,甚至用自己的财产造恶业,也会非常不高兴。

 

点我:

相关文章

计较的心如同口袋,宽容的心犹如漏斗

计较的心如同口袋,宽容的心犹如漏斗

①佛说:若要活得随意些,只能活得平凡些;若要活得辉煌些,只能活得痛苦些;若要活得长久些,只能活得简单些;若要活得幸福些,只能活得糊涂些。②时光老了,人心淡了;计较...

海涛法师:布施、供养、赞叹别人、微笑、不生气,

海涛法师:布施、供养、赞叹别人、微笑、不生气,

勤修布施会发财吗?海涛法师开示:肯定会。布施、供养、赞叹别人、微笑、不生气,你种了这个因,自然就有这个果。所以讲到因果,佛教有个故事: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出家了,...

净空法师:随遇而安,富贵有富贵的快乐,贫贱有贫

净空法师:随遇而安,富贵有富贵的快乐,贫贱有贫

「观照般若」就是过高等智慧的生活,或者像果地上法身大士们,他们过圆满智慧的生活,跟光明云相应。我们凡夫能够过一个高等智慧的生活,那就很难得,你才懂得观照。观照的总...

方海权: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静坐

方海权: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静坐

何故静坐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中说: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闲,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

具足本性,妙用智慧

具足本性,妙用智慧

今天跟大家讲佛性本性的具足,每个人都拥有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就是人的一种本性,本性就是良心和智慧,当一个人拥有本性、良心的时候,这个人才会拥有自己另外的一种善性...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怎样才会不生气?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怎样才会不生气?

每个人都有生气的体验,有的时候发生什么或是别人说了些什么,影响、侵犯、伤害了我们,我们就发脾气;还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比如看看电视、和别人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