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开示人在临终时出现的六道现象的详述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 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 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 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 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 四、悲号、啼叫、哭泣、呜咽、流泪。 五、大小便利不能自禁,不知不觉。 六、闭上眼睛而无法张开。 七、时常遮覆头部和脸部。 八、侧身卧着饮食。 九、身体和嘴巴发臭。 十、脚部和膝盖发抖。 十一、鼻梁歪一边。 十二、左眼跳动。 十三、雨眼变红。 十四、趴着(仆面)睡觉。 十五、蜷局(弯曲)身子,左胁着地而卧。 即将堕饿鬼道的人,临终有八种现象: 一、喜欢舐嘴唇。 二、身热如火。 三、时常耽心饥饿和口渴,喜欢谈论饮食。 四、张开嘴巴,而无法闭合。 五、两眼干枯,宛如※鸟(※音鹫也)和孔雀。 六、没有小便,大便遗漏。 七、右膝盖先变冷。 八、右手经常握掌。(因为心怀吝啬,甚至水也不给人的缘故) 即将堕畜生道的人,临终时有五种现象: 一、贪染妻子,贪视不舍。 二、弯曲手脚和手指。 三、全身流汗。 四、发出粗涩的声音。 五、嚼食嘴巴的泡沫。 即将往生人道的人,临终会有十种现象: 一、临终时产生善念,例如柔软心、福德心、微妙心、欢喜心、发起心、无忧心。 二、身无痛苦。 三、稍微能说话,一心忆念亲生的父母。 四、对于妻子和儿女产生怜悯心,像平常那样瞻视眷属,没有明显的贪爱和憎恨,想要听到兄弟、姊妹、亲戚的姓名。 五、对于善恶,心里不错乱。 六、心地正直,没有谄诳。 七、知道父母、亲友和眷属善护念我。 八、看见自己所经营的事业和家庭,心生赞叹。 九、告诉家属藏匿财宝的地方,并且叫他们取出财宝。 十、对于佛法僧起清净的信心,归敬三宝,口里会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如果出生在没有佛的时代,他就会归依证得五神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的仙人。 即将生天的人,临终会有十种现象: 一、起怜愍心。 二、起善心。 三、起欢喜心。 四、正念现前。 五、无诸臭秽。 六、鼻梁不歪斜。 七、心无嗔恚和怨怒。 八、对于家中的财宝、妻子眷属,心不产生爱恋。 九、眼色清净。 十、仰面、含笑、想念天宫当来迎接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第十卷阿※世王受记品) 往生净土,十种瑞相: 往生净土的人,临终常会看见清净的境界。最殊胜的是亲睹极乐净土的各种依正庄严。其次的是看见佛菩萨,再其次的是只看莲华,然而这些现象往往旁边的不一定看得见。 往生净土者的周遭新友所看见或感受到的瑞相,通常有十种: 一、心不颠倒(没有恐惧)。 二、预知时至。 三、净念不失(即心中一直欣向净土,厌离娑婆)。 四、洗漱更衣(临终时会先盥洗、漱口、更换衣掌)。 五、自能念佛(自己能出声诵念佛号或者心想默念)。 六、端坐合掌。 七、异香满室。 八、光明照身。 九、天乐鸣空。 十、说偈励众。 如果具足上面十条瑞相,往生的品位固然很高,但只要有其中一种或三、五种瑞相,也可以往生。 至于神识离开身体,并不是全身同时突然变冷,有的上身先冷,有的下身先冷。有一首诗偈说: 善业下先冷(行善的人临命终时心神专注在上面,所以下身先冷,上身后冷)。 恶业上先冷(造恶的人临命终时心神贯注在下面,所以上身先冷,下身后冷)。 心留暖最久(一般人心窝的温暖保持得最久), 余暖次第舍(身体其他部位的温度先逐渐消失), 出世顶后冷(解脱生死的圣人和往生净土的人头顶最后才冷)。 天面人脐上(升天的人脸部和眼睛的温度最后冷,投生人道的人胸部或肚脐上面最后冷)。 饿鬼小腹边(往生饿鬼道的人腹部最后冷)。 傍生膝狱脚(往生畜生道的膝盖最后冷,堕落地狱的人脚底最后冷)。 愿我离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升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愿以此功德 回向尽虚空法界十方一切众生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语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姐妹,则为真悌;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响,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应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