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道证法师)对戒律的信心和持戒的精神

以三件在恩师身边的事,让大家体会恩师对戒律的信心和持戒的精神。

其一,

一日恩师向末学讲说戒律,讲到不能食五辛的问题。

末学问恩师说:“香椿的味道很漠郁,是不是也属于五辛之类不能吃呢?”

恩师的答案很直接很明确,她说:“佛没有把香椿列在五辛里,就是可以吃的。”

恩师持戒的公式很简单,佛所说的就是绝对的标准,佛说可以做的,就照着做;佛说不能做的,就不做。当时我感受到恩师对佛的信任是百分之百,完全不打折扣。

其二,

一日一位莲友开车载恩师与末学等人往一处寺庙的后山瞻拜。回程时、恰好遇到该寺的车辆,有十数位出家师父正在下车。我们的车停在一段距离外等候,等他们都走进寺庙,我们才开车离去。

末学看到恩师立刻合掌默念。末学好奇的问师父在做什么?

恩师说,她在求忏悔(责心忏),因为刚才没有下车顶礼比丘,就是犯戒。并说明所以不下车顶礼,是为了怕人认出是她。

“随时要有清楚明白的心,观照自己的念头和所作所为。”而且,“在清楚明白的情形下,不得已违反戒律,就要立刻求忏悔。”这是在恩师身边学到的一件事。

只是末学觉性不够,时常糊涂没观照,犯了戒而不自知。

譬如说,有一次和恩师到一位居士家,刚好有小朋友来、末学看到桌上的巧克力糖,就拿来请小朋友吃。

其实,末学知道那个糖是居士供养恩师的,但是,拿的时候就没有观照。

事后,恩师告诉末学:“安安你刚刚犯了盗戒,那巧克力糖是别人供养我的,你没经过我的同意,就拿给别人,就是不与取,犯了盗戒。”

心中一惊。自身觉性不起用,就会糊里糊涂犯了戒而不自知。

其三,

有一次恩师照例带领每月的大放生,末学半夜从台北坐游览车,清晨到达放生现场。

在人群中静待仪式开始,忽然嘉义的横横童子出现在身边,一付六神无主的模样,焦虑万分地说:“师父整夜没休息,早上吃的东西,又全都吐了。”

这事她很担心。末学也跟着担心起来。

未久,恩师上台开示,讲得铿锵有力,很有精神,大家听得很入神。其后、末学在人群中探头张望着恩师走下来,给放生的动物洒甘露水。看恩师走路姿势挺拔、一点都没有弯腰驼背,一如往昔。

放生后,回到台北,当天下午接到恩师的电话,末学就请问恩师:整夜没休息早上又吐,洒甘露水时,怎么还能走得那样挺直有精神,恩师回了一句:“弯腰驼背我不会。”

此事让末学深刻认识到恩师即使身体疲累不适,甚至病得很严重的时候,只要有需要,迅即振奋、抖擞精神、拿出安定的力量。

现在回想起来,末学认为这是恩师对佛有信心、坚定持戒、平日时时刻刻依照戒律锻炼自己,磨练自己,才成就这样的功夫。也等于是恩师以她的身教告诉我们,持戒能成就自己这样的能力。

恩师跟我们一样、生在此地、长在此地、一样念国小,念国中、念高中,考大学、读大学。但是她在病中能坚持以戒律锻炼自己的身心、就能做到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事。等于她用自己的生命作实验证明给我们看,证明佛所说的戒律是人人做得到的,只要对佛有信心、肯坚持做下去,就能开发出这样的能力。

 

点我:

相关文章

出家人一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出家人一天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

药上菩萨咒的功德利益

药上菩萨咒的功德利益

同药王菩萨咒一样,这个咒持诵的人,知道的人少,但很殊胜,所以从经文中摘录出来,供养大家药上菩萨说是咒已,白佛言:“世尊,我今于如来前,说是降烦恼海灌顶陀罗尼。此陀...

悟演法师:皈依

悟演法师:皈依

20120626 悟演法师的讲义 皈依 我们大家都是皈依的人,不管是出家人或是在家居士,我们都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分外在的皈依和内在的皈依,两种形态。外在...

陈永革博士:晚明佛教的禅戒一致论:从摄心归戒支

陈永革博士:晚明佛教的禅戒一致论:从摄心归戒支

晚明佛教的禅戒一致论:从摄心归戒支禅律一体 编辑:陈永革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晚明丛林的戒律复兴,注重对《梵网》佛性戒体论的疏理,由摄心归戒到摄戒归性...

人心隔​肚皮,这四种人,不可轻易相

人心隔​肚皮,这四种人,不可轻易相

老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按照佛门义理来说,娑婆世界正处在减劫的当下,人与人之间很难说互信互助,甚至不被恩将仇报,已经算是谢天谢地了。很多时候与人...

放下,究竟​是要放下什么?

放下,究竟​是要放下什么?

一、放下面子有时候我们低头,是为了看准自己走的路,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过得还可以,不愿意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很多东西都放不下,拉不下这个脸,最终死在面子上。二、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