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圆法师:临终得闻佛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

 【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我们前面一段经文讲的是设供、读经、称佛名号,是家人代亡者修功德,所以必须要大做才能帮助亡者不堕恶道。这里是说的“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就能灭除无间重罪,这是亡者亲自听闻,所以功德更为殊胜。

青莲大师在《科注》中说,除五无间杀害之罪,这个除不是除了,就是去除,不是除了,不是除非的除,而是能够除掉的除。我们把这句经文给大家连贯的读一下大家就能明白,“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意思是说,能够除五无间的罪,那小小的恶业哪能堕恶趣?寻即,立刻就解脱了。这是青莲大师在《科注》中说的,我认为比较圆满的,把佛的功德全部展现出来了。因为读这一句佛号,只要你这一句佛号具足了信愿的心,这个闻就具足信愿,那么这一句念佛的心就是向佛学习之心,向佛学习之心就是要成佛的心、希望成佛的心。

师父讲过,我们众生本来具足佛性,大家都是平等的,只不过因为这个一念的无明、一念的妄想分别,而我们的佛性转化为业识了。当我们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我们本来清净的佛性和佛的佛性无二无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和佛是等无差别的。还有这个罪福都是自作自受的,你造的罪也是你自己受,你所修的福、你所念的佛、你的清净本性也是自修自得的。不是谁强加给你的。罪业本空由心造,心到空时罪也亡,这句佛号就是我们的性德,哪还有罪?当你用深信的心来念这一句佛号的时候,那这一句佛号就是我们的性德,以名召德。

人在临命终时,能够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这个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抓住了一个救命的木板,牢牢的不放,其心猛烈。承此功德,如汤销冰,能灭五无间之罪,那小小的恶业,就不会再堕落了。不会再堕落恶趣了,当然很快就会解脱。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亲闻,亲闻才能转业。这个闻包含了信的意思,深信,因为在临欲命终的时候,如果这时候要能亲闻的话,肯定他善根深厚。他对佛法会有一定的领悟,他会深信的,才能称为闻。这个时候他这一闻,马上他就得到受用。

我们说五逆十恶的人,得闻一佛名号都能了脱三恶道的苦。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信愿,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信愿,可以得生善道;念药师如来的名号,我们读《药师经》当中说过,如果还没有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药师佛也会同诸大菩萨,与观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虚空藏菩萨,等七位诸大菩萨,应该是同诸大菩萨,一起来迎接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

摘自 宏圆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点我:

相关文章

邪淫的因果与福报的关系

邪淫的因果与福报的关系

自古就有句俗话“万恶淫为首”,很多人很困惑:淫真的那么可怕吗?难道淫比杀人、放火、抢银行还更可恶?况且“性”乃人之天性,为什么要去压抑甚至泯灭它呢?其实,“万恶淫...

生气与抱怨是事与愿违

生气与抱怨是事与愿违

事与愿违”是一个成语,是指自己所作之事刚好与自己的愿望相反,不但不能让愿望达成,反而让愿望变得无法实现。与之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南辕北辙”,是指自己的目的地在南方...

《人生哲理》:做宽容的人

《人生哲理》:做宽容的人

1、做宽容的人要把心里的空间留出来,不要让怨气塞满;牢骚满腹容易心粗肠断,怒气冲天会心痛伤肝。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宽容是放别人一马来解放自己。宽容是一种...

印光大师:回向的意义

印光大师:回向的意义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

传喜法师:从善意的“信”转变成智慧的“信”

传喜法师:从善意的“信”转变成智慧的“信”

从善意的“信”转变成智慧的“信”2008、10、12 ——在保定为居士开示  你要相信,就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希望的。但是有时候会想不...

蕅益大师:腊月三十日到来,保有真实受用,不至如

蕅益大师:腊月三十日到来,保有真实受用,不至如

辛卯除夕茶话诸方茶话。多说向上事。朽旭不然。与诸友说家常受用耳。佛制比丘。行六和敬。所以僧伽。名和合众。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