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演法师:皈依
20120626 悟演法师的讲义 皈依 我们大家都是皈依的人,不管是出家人或是在家居士,我们都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分外在的皈依和内在的皈依,两种形态。外在的皈依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宝,是皈依僧团,从皈依的角度来说,所有在家的白衣(居士)是不好介入僧团的工作,去指挥僧团,这点一定要注意。白衣在寺院就是发心护持,在具体工作的中间介然善出,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积极配合,而绝不生起指挥领导的念头。佛事法会安排必定是要以僧团为主,僧团的事情是由僧人自己承担因果的,白衣是不能介入也不好言说批评。佛法的妙用就是转化一切委婉、恶人恶事,如果说,给我们遇到这样不好的人事,都是我们自己的修行不够清净,不要去埋怨,不要去指责,不要去做口业,这是个人的因缘,要把自己定位好,过去的再不追究,关注做好现在,未来还不知道,能不能够活也不知道,想那么多干嘛?只关注当前的人事去圆融它,完美它,这样处理就不会有矛盾。因此就以民间一句话:「一杯茶不喝为什么要喝这一盘茶呢?」这是做人的道理,刻尽职守,做好本份的工作和修行。修行就是发心,发心是为了护持三宝、护持道场,而不是护持某一个人,这就是外在皈依的真正实处。 内在的皈依就是皈依自心本性。換句话说,内在的皈依是皈依我们的修行,不是皈依别人,内在的皈依是关注内心。任何人,不管僧俗两众修行好坏,並非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没必要把自己的观点、修行的体验完全强加于他人,各人因缘不一样,所以要关注自己内心本性的一种修持。佛法很讲究皈依,没有皈依就好像没有办入学证一样,你就不是这个正规学校的学生,你自己自学的东西都很难切入佛的真谛。为什么要皈依呢?我们选求皈依是为了对自心本性,对那些已经证悟心性的圣人们要树立信心,这是皈依。要真正把皈依落实在现实生活的当下,你不理解这一点就会迷惑,人是血肉之见,没有俗见也不可能,但是人抬人是无价宝,人扁人是给自己挖墳墓。我们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把心气放高一点即是做人要大气一点。 心是万法之根本,身体和语言是我们心灵的显现,你心里怎么想,你的身体动作、语言都会自然的显现。这个世间一切苦的根本是“执着”,念佛要无念而念,为了念佛而念佛,就是执著,就会生烦恼。修行的重点是平和中证悟空性。怎样修心呢?把心永远处于很平和、自然、放松、无做作的状态安住当下。这样你就可以看清楚种种的迹象。如若自己的心不安定,就会有妄念,自造烦恼。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烦恼事,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需要承受的东西也不一样,最重要是我们怎样在这种痛苦烦恼生活中间把握自己,让自己快乐,人生几十年很苦短,说来就是呼吸一停、眼睛一闭、腿手一伸就没了,就这么一回事,你到西方到地狱也是依你的业力而致,试问有谁能把握得到?除非你的修行很好,因此,如此憋憋扭扭,何不潇潇洒洒、痛痛快快智慧的生活,完美人生,走了就走了,开开心心没什么好留恋。生死还是要自己了,何苦要依赖外界呢?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寺) 佛门里面的参学也是如此,所以佛门一出家是五年学戒,学戒是什么?那个戒不是叫你学戒律,五年学的是《沙弥律仪》,就是十戒二十四门威仪,生活教育,等於新生训练。你们学校... 以信愿引发信愿要解里面有一段话:「问:西方去此十万亿土,何得即生?答:十万亿土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难即生!」我现在把它写... 抄写《僧伽吒经》的感应及改变:消业增财改性格上学时期:弟子从小属于很聪明的那种人,基本上学任何东西都是教一遍就会,小学初中都是重点学校,考试排名出了前三名都算是发... 世俗人得富贵的,是过去生中布施的功德来的。今生享受福报,若没有无常的磨难,和种种的挫折来刺激,便会沉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道再以福布施,种来世人天的因,等到福... 养道待时灵源谓长灵卓和尚曰:“道之行固自有时,昔慈明放意于荆楚间,含耻忍垢,见者忽之,慈明笑而已。有问其故,对曰:‘连城与瓦砾相触,予固知不胜矣。’逮见神鼎后,誉... 一、烟供法的由来相传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佛法由印度传到中国,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座佛教的寺庙-白马寺(经书由白玛驮运而来)。而佛法传到西藏地区,当时藏王赤松德赞想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