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发心皈依时,三宝才刚刚在心中播种,若无进一步的呵护和灌溉,这株萌发不久的幼苗很快就会停止生长,甚至逐渐枯干。倘若三宝不能在心中深深扎根,占据重要地位,佛法就不可能对人生构成多少影响。就像幼苗,能给我们带来多少蔽荫,多少清凉呢?更何况,它还因缺乏照料而随时有面临夭折的可能。 皈依,是寻求生命究竟的依赖。但很多人皈依后,心仍是飘浮的,并未找到归宿感。也就是说,虽然皈依了,但佛法和人生仍是脱节的。甚至,由皈依带来的激动和虔诚渐渐平复后,还会因习以为常,而出现信仰淡化的倾向,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大殿”,事实上,这一状况在教界极为普遍。其根源,正是在于对皈依修习的忽略所致。 近年来,我因为讲授《道次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体悟,并专门就此作了系列讲座,后整理为《皈依修学手册》,包括“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等九个章节,对有关皈依的种种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为配合皈依修习,我又根据汉传佛教的传统,并结合南传、藏传有关皈依修习的长处,编写了《皈依共修仪轨》,即如何修习皈依的具体步骤。希望通过一种常规的宗教生活,帮助信众确立信仰中心。如果皈依后,不再对归投对象进行强化,这一目标很快会被淡忘,会被边缘化。 因为我们自身有太多妄想,太多习气;社会又有太多诱惑,太多干扰。人,就是由这么一大堆混乱的想法、情绪构成。而每种想法和情绪,都代表着一种念头,都来自心的相续。修行,难就难在摆脱自己的相续。就像我们难以脱离地心引力那样,除非进入太空,否则,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无法摆脱引力的干扰。事实上,心的力量绝不亚于地球引力。 若不下决心改变这一点,即使学佛,仍是以原有习性为依托。那样的话,诵经也好,禅修也好,只是在固有习性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内容,增加一点修行的包装,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虽然学了很多,看了因果,看了缘起,也看了中观,但是否确信无疑呢?是否觉得这是唯一真理呢?佛陀反复告诫我们,持戒有多少利益,有多么重要,但我们是否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了呢?我们所以会不当作一回事,听归听,做归做,仍是和皈依有关。因为三宝在我们心中本来就没有多少分量,所以,佛陀的言教我们只是听听、看看,自己感觉喜欢的,就做一点,感觉麻烦的,就随它去了。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出自皈依。 法会(佛教解释) 法会,佛教仪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斋会、法要。乃为讲说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举行之集会。即聚集净食,庄严法物,供养诸佛菩萨,或设斋、施食、说法、赞叹佛德。印度古来即盛行此类集会,其种... 宴会聚餐时,会宰杀猪、牛、鸡、鸭和海鲜等等的生物,而这些被宰杀的动物,在生长期间,也会吃下无数的小生命,践踏不少细小的众生,它们身上附着百千万个小虫。当它们被宰杀...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个师兄,都念一句:南无僧伽吒!公正地讲,我爸爸是个不折不扣的恶人——除了杀人没有沾,其它恶事全占齐了,比如:不孝,辱骂母亲,打骂妻子,吃喝嫖赌... 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宽容是化解矛盾的良药,宽容是利人利己的法宝,宽容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培养孩子宽容的美德,等于为孩子未来的成功拓展道路;培养孩子宽容的美德,等... 恭摘自《安士全书白话解》节选33劝不要养金鱼蟋蟀而取乐《正法念处经》云:“人命不久住,犹如拍手声。妻子及财物,一切不相随。唯有善恶业,常相与随行,如鸟行空中,影随... 关于“生活禅”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一点感想 (2011年5月14日) 净慧 各位教授、专家和学者: 我们很荣幸能邀请到各位前来河北参加“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