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发心皈依时,三宝才刚刚在心中播种,若无进一步的呵护和灌溉,这株萌发不久的幼苗很快就会停止生长,甚至逐渐枯干。倘若三宝不能在心中深深扎根,占据重要地位,佛法就不可能对人生构成多少影响。就像幼苗,能给我们带来多少蔽荫,多少清凉呢?更何况,它还因缺乏照料而随时有面临夭折的可能。

皈依,是寻求生命究竟的依赖。但很多人皈依后,心仍是飘浮的,并未找到归宿感。也就是说,虽然皈依了,但佛法和人生仍是脱节的。甚至,由皈依带来的激动和虔诚渐渐平复后,还会因习以为常,而出现信仰淡化的倾向,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大殿”,事实上,这一状况在教界极为普遍。其根源,正是在于对皈依修习的忽略所致。

近年来,我因为讲授《道次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体悟,并专门就此作了系列讲座,后整理为《皈依修学手册》,包括“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等九个章节,对有关皈依的种种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为配合皈依修习,我又根据汉传佛教的传统,并结合南传、藏传有关皈依修习的长处,编写了《皈依共修仪轨》,即如何修习皈依的具体步骤。希望通过一种常规的宗教生活,帮助信众确立信仰中心。如果皈依后,不再对归投对象进行强化,这一目标很快会被淡忘,会被边缘化。

因为我们自身有太多妄想,太多习气;社会又有太多诱惑,太多干扰。人,就是由这么一大堆混乱的想法、情绪构成。而每种想法和情绪,都代表着一种念头,都来自心的相续。修行,难就难在摆脱自己的相续。就像我们难以脱离地心引力那样,除非进入太空,否则,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无法摆脱引力的干扰。事实上,心的力量绝不亚于地球引力。

若不下决心改变这一点,即使学佛,仍是以原有习性为依托。那样的话,诵经也好,禅修也好,只是在固有习性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内容,增加一点修行的包装,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虽然学了很多,看了因果,看了缘起,也看了中观,但是否确信无疑呢?是否觉得这是唯一真理呢?佛陀反复告诫我们,持戒有多少利益,有多么重要,但我们是否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了呢?我们所以会不当作一回事,听归听,做归做,仍是和皈依有关。因为三宝在我们心中本来就没有多少分量,所以,佛陀的言教我们只是听听、看看,自己感觉喜欢的,就做一点,感觉麻烦的,就随它去了。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出自皈依。
 
——摘自《在“佛教在线”所作的皈依修学开示》

点我:

相关文章

悟显法师:心净土净【第六讲】

悟显法师:心净土净【第六讲】

助念在净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助念的重点就是要让亡者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凡是会障碍他往生的或是让他失去正念的外缘,都要帮他避掉,注意的细节包括室内电话、家人及助念者...

信愿法师:《法事赞》的内容、仪轨,相当于五种正

信愿法师:《法事赞》的内容、仪轨,相当于五种正

【法事赞摘要】《法事赞》的内容、仪轨,相当于五种正行的读诵正行与赞叹供养正行(二)接着看底下一段:「观本书之内容、仪轨,相当于五种正行之读诵正行与赞叹供养正行,此...

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4、海尘劝请众生发心

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4、海尘劝请众生发心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与由衷的敬...

杀生恶报:封巢得报的朱照(63-68)

杀生恶报:封巢得报的朱照(63-68)

  《江慎修居士选录》【第二篇 杀生恶报篇 第四章 残害】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63. 封巢得报的朱照  宋朝...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三

纯祥法师: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三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三 主讲: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 经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这段话是...

净空法师法语:什么是开光

净空法师法语:什么是开光

净空法师:什么是开光 1 有人说,佛珠、佛像、念佛机等结缘品要开光才灵,不开光就不灵。这个观念错误!开光是什么?新的佛像建好,举行一个启用典礼,(来)说明供养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