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皈依僧不是和师父拉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那么,这个僧是为我们传授皈依的师父吗?其实不然。我们皈依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皈依师只是引导我们通过如理如法的仪轨,在三宝面前庄严宣誓,并为这一宣誓作证。但并不是说,谁为你主持仪式,你就皈依了谁。所以,那种“我皈依了某某师父”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是不了解皈依的内涵所致。由此建立的,也往往是世间人情而非解脱的关系。

那么,我们皈依的“僧宝”具有什么内涵呢?僧,梵语僧伽,不仅是人天导师,更是担当如来家业的栋梁,是正法久住的象征。如果没有僧众的内修外弘,化世导俗,也就没有佛法在世间的流传。

皈依僧,是以贤圣僧具备的品质为究竟皈依处,那就是无漏慧和解脱德。但在事相上,这种皈依也离不开凡夫僧。比如我们发心皈依三宝,但没有因缘得遇圣贤僧,是否一等再等,不惜错失今生呢?其实不必。因为我们皈依的是十方三世一切僧宝,而不是某个僧人、某位师父。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以佛、法、僧为完整的皈依对象,不可偏废。所以,只要师父了解皈依的仪轨,而你自己能够了解皈依的内涵,知道要怎么发心、怎么宣誓,就可以了。

此外,皈依一切僧宝,并不等于亲近所有出家人。现实中的僧团往往是良莠不齐的,对于修学者而言,必须有选择地亲近善知识。不论《阿含经》,还是大乘经典,都一再强调善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说,皈依僧的重点不在于一次仪式,而在于选择未来生命的依止,选择具德善知识作为修行良师。

 

点我:

相关文章

《释迦佛广传》:三、布施品27、金色国王施舍口粮

《释迦佛广传》:三、布施品27、金色国王施舍口粮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

心机深的人祸深,心量大的人福大!

心机深的人祸深,心量大的人福大!

古人说“机深祸深,量大福大”,劝诫世人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红尘之中心临百事,唯有宽大的胸怀才能成就万物万事并存的和谐与美好。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净明道祖师许真君之...

信愿法师:念佛人至心持名,定得往生极乐,此全赖

信愿法师:念佛人至心持名,定得往生极乐,此全赖

【往生净土仗佛愿力】张师诚居士《径中径又径》开示:念佛人至心持名,定得往生极乐,此全赖佛力摄取,与专仗自力参悟者,难易迥殊也(三)我们本愿山弥陀讲堂,有一个老菩萨...

人一生气就释放大量毒素

人一生气就释放大量毒素

我们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应该生气,因为人啊,一生气发火,遍体的毒素就出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生气的时候,身体是难受的,细胞受不了,有些人生气过后,还会出现气...

净空法师:如果他知道自杀这么苦,他就不会自杀

净空法师:如果他知道自杀这么苦,他就不会自杀

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到极乐世界不管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个不可思议!我们就知道,凡圣同居土也就等于实报庄严土...

仁清法师:临命终时通过念佛仰仗阿弥陀佛来接

仁清法师:临命终时通过念佛仰仗阿弥陀佛来接

“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这是要求那个弥留之际的病人,还有一句话,“又眼睛望著阿弥陀佛”,这是和那个摆布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