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法师:皈依的现代诠释

皈依的现代诠释

第266期明觉 文:法忍法师

曾有一位弟子传来一个电邮,问到有关皈依的问题(那时候她还未皈依),使我觉得真的是有需要说明皈依的意义,并给予一些现代的诠释。

以下是那位弟子的提问:

「三年前由读诵《心经》,至现时每天《金刚经》,十斋日加上《地藏经》,时间许可还会念《大悲咒》,希望以后还可加上《阿弥陀经》。一直以来,心里只觉得很喜欢读诵经典及有安定的感觉。但最近忽然的起了皈依的念头。

问题一:除了多了一个佛教徒的身分之外,不皈依与皈依了有什么分别?

问题二:十多年来每年都会到普陀山及五台山参与法会,知道的朋友会问:

『你拜佛的?』我答:『是!』

『你信佛的?』我答:『是!』

『你是佛教徒了?』我答:『心态上是,但是身份不是。』

以前不觉得这些答案有问题,但最近不停的反问自己为什么还未皈依?是个很奇怪的想法。

法师,《金刚经》中不是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吗?那么,皈依是否属于有为法呢?

问题三:佛语有云:『一切唯心』,那么心中信佛,可以称自己为佛教徒吗?

问题四:有朋友亦跟某老师学佛法,她老师告诉她:不用皈依的,你们可以修『自性皈依』。请问是否可以『自性皈依』的吗?」

以下的我给这位信徒的回复:

第一,皈依与未皈依当然不一样。皈依当然比未皈依好,请看下面的解说。

第二,您既然引用了《金刚经》的语句,就先要了解何谓「有为法」。「有为法」是泛指一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所以,佛陀出现于这个世间、他所说的法、佛教这个宗教等等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所以都是属「有为法」的内容。只有我们的自性/本体/佛性才是无为的。所以,在我们彰显佛性(成佛)之前,我们都是在这个世间之中所做的,都是藉有为的外境的修行(即所谓的藉境练心),亦即所谓的「以幻止幻,还于幻止」。而且,《金刚经》是当时佛陀向已解脱轮回、亦证得阿罗汉果的尊者须菩提所说的。对于我们这些幼儿班,我们距离无为的阶段尚远呢!

第三,皈依正是让我们开始「藉假修真」的第一步。所以,我们有必要去知道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当中的意义是什么?「皈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能以正知正见指引皈依者,使其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而且,「依」,是凭依、依靠之义,即凭心之灵觉而得出离三涂及三界之生死。就这样的解释,我将「皈依」之中「依」的部份归纳成「离苦」之法及展开「离苦」的过程之开始。另外,《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载﹕「皈」,反还之义,即反邪师而还事正师。而且,亦是能回归清净的自性,而成等正觉。由此可见,「皈」的部分,是可以被理解成得「正觉」、「涅槃」之乐的方法及关键。将这两重的含义合起来,「皈依」正正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的起步及关键,这亦是整个佛教的宗旨。由此可见,我们皈依三宝,不是只在形或上的成为佛弟子,而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心,要明白从今以后,我会依着三宝给我的教导,好让我可以直奔涅槃。而且,如果我们不从化相三宝的指导,我们哪有方法可以回归自性的三宝呢?故此,皈依三宝更是心里对于自己踏上菩提路的肯定,亦是对佛陀及他的教法的尊敬,更是一个可仗三宝的教导而得解脱的开始。

第四,我也遇过不少学生,他/她们也与您有着共同的问题:Can I just believe, but not belong to? (我相信,但是我可以不成为当中的一份子吗?)我就反问他们,成为当中的一份子,有着佛弟子的身份,令您觉得抗拒?为难?屈辱?还是1910年代开始已有的那种「身为东方宗教的教徒就是迷信」的阴影?

今天我有责任要告诉您,您皈依三宝,不是代表您在三宝的脸上贴金。而是,您对自己修行方向的肯定,希望从此就是跟着佛陀的足迹,在菩提路上拾级而上。这才是皈依自性的第一步。

那么,皈依需要仪式吗?我可以肯定的说:「是有需要的!」

曾经有法师讲过,皈依需要仪式,就像结婚要有第三者的见证一样。是的,皈依的仪式也如同结婚这般,在仪式中透过师父适当的讲解与善巧的导引,使皈依者能够清楚、殷重地发起坚定的菩提心。并且在十方三宝现前证明,承诺尽此一生,必当皈依三宝、发菩提心、断恶修善。皈依之所以是学佛、成佛的第一步,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仪轨以成就之,其原因正是在此。

法忍法师简介:

现为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教学顾问。2008年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取得宗教研究博士学位。一直发心弘传正法,令更多众生得闻佛法。

点我:

相关文章

南怀瑾:人的生命投生的过程04

南怀瑾:人的生命投生的过程04

那么讲普通的人入胎是不知道了。那么变胎儿的时候呢?就是阿赖耶识进去了,胎儿没有意识的,可是有第七识;也有前五识的影像、投影。也可以说在胎儿中间,是非量境界的带质境...

净空法师:对待任何人都是笑面,我们有没有做到?

净空法师:对待任何人都是笑面,我们有没有做到?

进入佛门,寺院、道场,进入佛门第一个看见谁?你进门,从山门进去,山门是天王殿,是佛家的大门。大门一打开,他坐在当中面对着门外,你一进门第一个看到他,弥勒菩萨。弥勒...

方海权:两位法师的微妙对话

方海权:两位法师的微妙对话

方海权:两位法师的微妙对话宽容,慈悲。体恤众生之痛,体谅大众之苦。法师甲说:“吾教所有弟子,都必须做到吾之所讲,不容错失。”法师乙说:“未能完全做到又如何。”法师...

《百喻经卷下》:72、唵米决口喻

《百喻经卷下》:72、唵米决口喻

  译文:  曾有一人到丈母娘家去,见她在家捣米,就去那儿偷了一把米含在嘴里。妻子来见丈夫,想跟他说话,而他满口含着米,唔唔地不应答,因为在妻子面前怕难为情,不肯吐弃出来,也就不说话了。妻子见他不...

放生得智:54.著手回春祥峰和尚《江慎修居士选录》

放生得智:54.著手回春祥峰和尚《江慎修居士选录》

  《江慎修居士选录》【放生善报 第五章放生得智】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原文】  54.著手回春祥峰和尚  ...

道证法师:恐惧失去的感觉,造成精神上的贫穷

道证法师:恐惧失去的感觉,造成精神上的贫穷

贫穷并非衣衫褴褛,贫穷也非蓬头垢面,贫穷是内心一种缺乏的感觉和外求的欲望,是一种悭吝不舍的表现。而我们谁又不是穷人呢?我们每天锁着门窗、闭着心扉,在守护什么呢?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