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如果没有在最根本上发出感恩和报恩的

1 如果我们没有在最根本上发出感恩和报恩的心,在生命解脱的修行上,是根本不会有大成就的!因为修行成就的原动力,是要对广大无边的众生产生菩提心来行菩提道的,而发菩提心最基本的对象就是从自己的父母做起。如果没有菩提心,虽然会有短暂的福报与一点成就,但很难究竟圆满的!

2 小乘的果位,只是断除了粗大的烦恼,微细的烦恼则是暂时压制住,并没有断除,所以小乘的果位,不像佛果一样广大。因为小乘欠缺菩提心,所做的布施、持戒、安忍等修持,都不能成为证得佛果的原因。相对的,六度的实修,如果以大乘的大悲心,以及证悟空性的智慧摄持,发无上的菩提心,这样就会变成真正证得佛果之因,所以弥足珍贵。

3 闻法方式,分为发心和行为。发心,就是“三要行”中的前行,包括了大乘显宗的广大意乐菩提心,以及密宗五圆满净观的清净心。行为,则包括了应断除的三过、六垢、五不持,以及应持的四想、具足六度和其他举止。

4 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特别强调清净的传承。在清净传承的法脉中,修行人自然会感受到历代传承上师、诸佛菩萨巨大的加持力。这被形容为黄金丝线般的清净传承,对译经的要求自然也很严格,不能随便翻译经文,也不能随便什么人都去编辑经文。经文的翻译,要慎之又慎。

5 我们不能轻视一些小时候的习气,就像俗语所说“小时偷瓜,长大偷牛”,一些小小的坏习性,如果轻视没有及时加以纠正,就会像滴水穿石一样,长大后会变成强大的业力而伤害别人,当然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6 古人言“百善孝为先”,所有善行中最首要的,就是孝顺父母亲了!一个学佛的人,虽然生命的解脱之道来自于上师、佛、法、僧,但是赖以修行的身体却来自于父母;如果在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中,都有因缘福报可以修行,也都是因为有生生世世的父母在生下我们、养育我们的缘故啊!

7 仅仅想到“为了利益众生”,但如果没有生起让众生成佛的心念,就是一般相似的悲心;尽管想到要成佛,但没有想到为了利益众生,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慈心。这是不究竟的悲心和慈心。所以,一个大乘行者必须想到为了让一切众生都永离苦因及苦果,要下决心成佛,这才是广大意乐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与慈悲心并不一样,两者有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别。

 

点我:

相关文章

诵经后​正确的回向方法

诵经后​正确的回向方法

普回向法界:(可任选其一念之)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

佛经里的故事  宝海童子

佛经里的故事 宝海童子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

洛桑陀美仁波切:宽容,包容,心量

洛桑陀美仁波切:宽容,包容,心量

●人们总是排斥自己不喜欢的人,担忧自己害怕的事情,其实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人生当中的任何境遇和容纳一切人,无论是世俗意义上的善或是恶,好或是坏,自己内心当中包容的越...

海涛法师:药师佛感应真实公案

海涛法师:药师佛感应真实公案

有一个人,他儿子跟地下钱庄借钱,结果跑路。后来地下钱庄就一直来逼啊一直来逼啊,不然要放火烧房子,老人家都快神经病了,啊,结果后来,没办法了,真的没办法了,他房子卖...

蔡礼旭老师:反求诸己的智慧

蔡礼旭老师:反求诸己的智慧

反求诸己的智慧蔡礼旭老师反求诸己,其实在礼仪当中,夫子的教诲当中说“游于艺”,艺术,礼、乐、射、御、书、数,礼节、礼仪,音乐,还有射箭,还有驾马,再来是书法、...

嘎玛仁波切:从皈依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已经得到护

嘎玛仁波切:从皈依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已经得到护

在莲花生大师的伏藏法里告诉我们,护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出世间的护法,也是佛菩萨的化身,虽然从外相来看,护法很凶猛,但都是佛菩萨的智慧幻化,是为了度化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