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森法师:复阮虔一居士书

復阮虔一居士书(附來函)(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撰)

德公法师慈鉴。敬读普告莲友一则,心中有说不出的无限感慨。我法师力求摆脱,众生何以了脱。后进无知俗子,焉敢轻言挽留。惟於焦思无法之余,復读尊著,敬味法乳,以解愁烦。见有『终日皆为人忙,祇有每早净课一次』二语,不禁欣然得之矣。夫终日皆为人忙,即菩萨普度众生之心。每早净课一次,又无非为众生忏罪,求生净土之苦心。正是无人无我,菩萨心肠。故特肃函敬上,请再裁酌行之。並请将此函登入月刊,以取众议。想具菩萨心腸如我法师,必不湮没此草,而不如其所求也。沐恩冒渎,敬叩

慈安

后进俗弟子虔一顶礼 十月三十日

虔一居士净鉴。来函具悉,振款一千五百元,亦收到。今将收据二纸附上,祈查收转交为荷。承劝挽厚爱,以世俗人情敷衍客气,可谓奖饰之至,美善无以復加。若论真为生死之佛法,森固不敢受此謬赞。因居士虽云修净念佛,求出生死。观谬赞德森之大意,足知居士尚未认著生死根本。拙文说得清清楚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智者大师,大權示现,尚云,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况森业障深重之凡夫,欲假浮泛夹杂之散善,美其名曰行菩萨道,弘法利生。究竟反观自心,步步均难免自私自利之杂念。即冀此微行,以敵贪瞋痴爱频频发於现行之生死魔军,妄期超越生死苦海,毕竟无此侥倖。故古人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正指森之心行而施警惕,亦即森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森一生毫无所长,所幸者,无自欺欺人之能力耳。因此,撫心自问,昕夕隄防,故非一刀两段,摆脱一切常与社会接触之琐屑不为功。必须远离烦嚣,静關一室,以期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渐渐转移,专心致志,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久而久之,魔军敛迹,佛日渐彰,庶与佛慈感应道交,方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方能带业往生,蒙佛垂慈接引也。拙文刊布以来,诸公深心爱护德森者,如真达老和尚,了然法师,妙真和尚,钱晓朕居士,盛圣教居士等,各方来函,与本埠知友面商,均能体到森之苦衷,特别为之计较设法,总想双方顾到,(会中各節,与森之己事。)两全其美。森虽难表同情,但诸公顾虑周到,亦不欲即再提及,且稍待时日,求摆脱计耳。今居士来函,不知森之苦恼。因而谬赞过高,实与愚见格格不合。尊意亦有嘱载月刊,以取众议之表示。森得盡情再剖苦衷,藉以发露忏悔。更期十方莲友,倍增悲愍,助以早遂積悃,令森不久临欲命终,略现生西之相,庶见闻者,对法门,对净土,同起正信,力事修持。俾佛日昌明,德森解脱,一切善利,均由居士此信发起所赐也。此復敬候净好。德森謹復十一月十五日

摘自民国三十四年一月一日《弘化月刊》第四十三期,见《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第六十九卷第三百六十五页。

 

点我:

相关文章

圣凯法师:对于财富的理解,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就是

圣凯法师:对于财富的理解,我们一般人都认为就是

有这样一个故事,虽然很平常,却意义深刻。瑞士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电子户籍卡的国家,在这里,婴儿一出生,医院便会立即打开计算机,通过户籍网络看他(她)是这个国家的第多...

印光大师:极危灾难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最有感应

印光大师:极危灾难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最有感应

问:如遇危急时,势不能一时兼诵各咒,应以何者应用之?答:遇极危急之灾难,但念观世音圣号,为最省心力,最有感应。(文钞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念观...

【如法】的意思,佛教中如法是什么意思?

【如法】的意思,佛教中如法是什么意思?

如法是什么意思?  如法,指契合于法理,契合于佛所说的教法,随顺佛所说的教法而不违背。如《无量寿经》卷下:“应当信顺如法修行。”又《维摩诘经.方便品》:“夫说法者当如法说。”在密教的修法中,不少冠有“...

宽容忍让是个宝

宽容忍让是个宝

一个人经历一次忍让,会获得一次人生的亮丽;:经历了一次宽容,会打开一道爱的大门. 当你受到无辜伤害或被他人欺侮时,你是以牙还牙呢?还是宽容忍让呢?我们从印度伟大文...

净空法师:如何叫我们临终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

净空法师:如何叫我们临终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

如何叫我们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什么方法?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在我们中国古人讲,「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要做到,这五个字没有做到,你临走的时候有障碍。人没...

恩师(道证法师)对戒律的信心和持戒的精神

恩师(道证法师)对戒律的信心和持戒的精神

以三件在恩师身边的事,让大家体会恩师对戒律的信心和持戒的精神。其一,一日恩师向末学讲说戒律,讲到不能食五辛的问题。末学问恩师说:“香椿的味道很漠郁,是不是也属于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