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森法师:复阮虔一居士书

復阮虔一居士书(附來函)(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撰)

德公法师慈鉴。敬读普告莲友一则,心中有说不出的无限感慨。我法师力求摆脱,众生何以了脱。后进无知俗子,焉敢轻言挽留。惟於焦思无法之余,復读尊著,敬味法乳,以解愁烦。见有『终日皆为人忙,祇有每早净课一次』二语,不禁欣然得之矣。夫终日皆为人忙,即菩萨普度众生之心。每早净课一次,又无非为众生忏罪,求生净土之苦心。正是无人无我,菩萨心肠。故特肃函敬上,请再裁酌行之。並请将此函登入月刊,以取众议。想具菩萨心腸如我法师,必不湮没此草,而不如其所求也。沐恩冒渎,敬叩

慈安

后进俗弟子虔一顶礼 十月三十日

虔一居士净鉴。来函具悉,振款一千五百元,亦收到。今将收据二纸附上,祈查收转交为荷。承劝挽厚爱,以世俗人情敷衍客气,可谓奖饰之至,美善无以復加。若论真为生死之佛法,森固不敢受此謬赞。因居士虽云修净念佛,求出生死。观谬赞德森之大意,足知居士尚未认著生死根本。拙文说得清清楚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智者大师,大權示现,尚云,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况森业障深重之凡夫,欲假浮泛夹杂之散善,美其名曰行菩萨道,弘法利生。究竟反观自心,步步均难免自私自利之杂念。即冀此微行,以敵贪瞋痴爱频频发於现行之生死魔军,妄期超越生死苦海,毕竟无此侥倖。故古人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正指森之心行而施警惕,亦即森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森一生毫无所长,所幸者,无自欺欺人之能力耳。因此,撫心自问,昕夕隄防,故非一刀两段,摆脱一切常与社会接触之琐屑不为功。必须远离烦嚣,静關一室,以期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渐渐转移,专心致志,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久而久之,魔军敛迹,佛日渐彰,庶与佛慈感应道交,方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方能带业往生,蒙佛垂慈接引也。拙文刊布以来,诸公深心爱护德森者,如真达老和尚,了然法师,妙真和尚,钱晓朕居士,盛圣教居士等,各方来函,与本埠知友面商,均能体到森之苦衷,特别为之计较设法,总想双方顾到,(会中各節,与森之己事。)两全其美。森虽难表同情,但诸公顾虑周到,亦不欲即再提及,且稍待时日,求摆脱计耳。今居士来函,不知森之苦恼。因而谬赞过高,实与愚见格格不合。尊意亦有嘱载月刊,以取众议之表示。森得盡情再剖苦衷,藉以发露忏悔。更期十方莲友,倍增悲愍,助以早遂積悃,令森不久临欲命终,略现生西之相,庶见闻者,对法门,对净土,同起正信,力事修持。俾佛日昌明,德森解脱,一切善利,均由居士此信发起所赐也。此復敬候净好。德森謹復十一月十五日

摘自民国三十四年一月一日《弘化月刊》第四十三期,见《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第六十九卷第三百六十五页。

 

点我:

相关文章

刘素云:有些同修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境界时,不知道

刘素云:有些同修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境界时,不知道

在日常生活中活活泼泼地应用。这一条非常重要,学而不用,不如不学。佛法是活活泼泼的,我们学佛要活学活用。就像读书一样,如果读死书、死读书,就成了“书呆子”。学佛也是...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

《释迦牟尼佛广传》五

  释迦牟尼佛广传(上)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五安忍品  70、多生累劫修安忍  释迦牟尼佛曾为行境仙人,魔王波旬就幻化出五百位精通种种害人技巧之恶人,于五百年中日夜不停地紧随...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一回拜不動優婆夷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一回拜不動優婆夷

  又行到安住王都  参见不动优婆夷  其光触身即清凉  经尘劫不生欲心  诸胜法智均无碍  无厌足证法善行  这时候,善财童子走出妙光城,一路南行,便正念思惟着大光王的教诲。于是生出欢喜心、凈信...

化永法师开示录:​菩萨是随缘不变而

化永法师开示录:​菩萨是随缘不变而

1、世间万象:世间万象在见性人的眼里、说空是有益自利,说有是有益利他,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便是菩萨入世度生的套法儿!2、不变随缘:绝不是时时都晴空监天,有时乌...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D 132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十)~D 132

1329经:本经为天神劝导天神至佛所闻法并集体皈依佛陀。 本经有着一些故事情节。《阿含经》中有诸多经典譬喻故事,故庄春江居士还特意编集了一本《阿含经故事选》以...

佛陀祖国遭屠杀,以神通之力也无法阻挡的业报

佛陀祖国遭屠杀,以神通之力也无法阻挡的业报

  目犍连(也称目连)尊者的神通,在佛陀的弟子中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就以为凡事运用神通是没有不成的。神通的运用,确是便于接引众生,可是神通不能违背因果法则,不能胜过业报,不能解脱生死烦恼,却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