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森法师:复阮虔一居士书

復阮虔一居士书(附來函)(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撰)

德公法师慈鉴。敬读普告莲友一则,心中有说不出的无限感慨。我法师力求摆脱,众生何以了脱。后进无知俗子,焉敢轻言挽留。惟於焦思无法之余,復读尊著,敬味法乳,以解愁烦。见有『终日皆为人忙,祇有每早净课一次』二语,不禁欣然得之矣。夫终日皆为人忙,即菩萨普度众生之心。每早净课一次,又无非为众生忏罪,求生净土之苦心。正是无人无我,菩萨心肠。故特肃函敬上,请再裁酌行之。並请将此函登入月刊,以取众议。想具菩萨心腸如我法师,必不湮没此草,而不如其所求也。沐恩冒渎,敬叩

慈安

后进俗弟子虔一顶礼 十月三十日

虔一居士净鉴。来函具悉,振款一千五百元,亦收到。今将收据二纸附上,祈查收转交为荷。承劝挽厚爱,以世俗人情敷衍客气,可谓奖饰之至,美善无以復加。若论真为生死之佛法,森固不敢受此謬赞。因居士虽云修净念佛,求出生死。观谬赞德森之大意,足知居士尚未认著生死根本。拙文说得清清楚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智者大师,大權示现,尚云,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况森业障深重之凡夫,欲假浮泛夹杂之散善,美其名曰行菩萨道,弘法利生。究竟反观自心,步步均难免自私自利之杂念。即冀此微行,以敵贪瞋痴爱频频发於现行之生死魔军,妄期超越生死苦海,毕竟无此侥倖。故古人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正指森之心行而施警惕,亦即森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森一生毫无所长,所幸者,无自欺欺人之能力耳。因此,撫心自问,昕夕隄防,故非一刀两段,摆脱一切常与社会接触之琐屑不为功。必须远离烦嚣,静關一室,以期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渐渐转移,专心致志,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久而久之,魔军敛迹,佛日渐彰,庶与佛慈感应道交,方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方能带业往生,蒙佛垂慈接引也。拙文刊布以来,诸公深心爱护德森者,如真达老和尚,了然法师,妙真和尚,钱晓朕居士,盛圣教居士等,各方来函,与本埠知友面商,均能体到森之苦衷,特别为之计较设法,总想双方顾到,(会中各節,与森之己事。)两全其美。森虽难表同情,但诸公顾虑周到,亦不欲即再提及,且稍待时日,求摆脱计耳。今居士来函,不知森之苦恼。因而谬赞过高,实与愚见格格不合。尊意亦有嘱载月刊,以取众议之表示。森得盡情再剖苦衷,藉以发露忏悔。更期十方莲友,倍增悲愍,助以早遂積悃,令森不久临欲命终,略现生西之相,庶见闻者,对法门,对净土,同起正信,力事修持。俾佛日昌明,德森解脱,一切善利,均由居士此信发起所赐也。此復敬候净好。德森謹復十一月十五日

摘自民国三十四年一月一日《弘化月刊》第四十三期,见《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第六十九卷第三百六十五页。

 

点我:

相关文章

印光法师:中阴是怎么回事?

印光法师:中阴是怎么回事?

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中阴者,即识神也,俗所谓灵魂者。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

第一章  生死大事——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第一节 佛教生死观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由于众生不能直接体悟本无生死的寂灭心性,而...

【般若】什么是般若?佛教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

【般若】什么是般若?佛教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

般若(佛教解释)  般若(bō rě),梵语(Prajna)的音译。意为“终极智慧”、“辨识智慧”。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区别于一般的智慧。在古典瑜伽经典《瑜伽(合一)经》中有明...

光孝寺举办千僧万众敬诵金刚经,为六祖圣像开光,

光孝寺举办千僧万众敬诵金刚经,为六祖圣像开光,

 日前,广州光孝禅寺举办千僧万众敬诵金刚经,为六祖圣像开光,寺内惊现大型灵芝。今天早在,与戒成法师一起拍得相关相片。与大家分享。  ...

净空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

净空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

【前言】清朝末年,印光大师驻锡普陀山时,定海知县曾礼请大师讲经弘法,大师因语言隔阂之故,于是派一位法师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师不讲佛经,而讲一般的世间善书,这...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O 10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O 10

1077经:本经叙述佛陀感化贼人并度其出家为比丘。 在佛陀一生四十五年的行化教诫中,曾经度脱了无数的出家比丘。这些比丘在未出家前,种姓不同,所从事的职业也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