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放下虚假的快乐,去寻找真正的快乐

摘自《了烦脱俗》

生命中的苦是多于乐趣的,我们所谓的快乐,多是努力了很久之后苦中作乐,在苦里面去选择甜的东西。

可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有些东西是我们把它像搅水一样,一直在那儿搅合,希望变干净,没想到轻轻放下后它又回归到自然平淡的状态,快乐和痛苦实际上就是在一起的。

我们想找到快乐,所以一直搅拌我们的生命,到最后发现是越搅越混浊,越歇斯底里越痛苦,越想从这个枷锁里得到解脱越把自己绑得紧,因为我们没有找到方法。

解脱的方法,就是把以前紧绑着我们的所有杂念、妄念、贪念、嗔恨、妒忌心、傲慢心、疑心等放下来。

我们可以去学习去争取,争取的方式是智慧性的,用包容、慈悲的方式,得到后不是为个人的贪欲,而是为了跟众生分享,那我们的生命从一个小我将变成一个大我。

如果欲望本身是一件好事,大家都该努力去追求;但很多时候我们不留意观察自己内心,迫从于欲望带给我们的无形压力。

为了实现自己的欲望而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对自我的执着、对外在的执着是最终造成一个人身心垮掉的源头。

人拥有最美好的事物不是坏事,但看用什么方法去拥有;佛教讲放下并不是让你不要做事,一件事情值得去做,你就应该努力去做。

所以,要学会放下。人到底是为了名利、金钱、权力而活着,还是名利、金钱、权力这些是为了人而存在,这个关系要理顺、要明确。

欲望和所有的一切,是为了我们生存得更好而存在,我们不是为了它而存在。

既然我们是为了生存得更好而存在,那么在做事的过程中就要看这件事情是不是带给我们快乐。

如果我们拼命地工作就很快乐,那是我们的表面现象还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判别。

很多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像海上因风而起的浪花:海上只要有风,起的浪是很高的;浪高不代表海水愿意这样跳起来,而是因为有风;风停下来时海是很平静的,越深的海越平静。

我们要明白,自己高兴是真的高兴呢,还是因为有别人的那些赞美和奉承而感觉很快乐。

如果是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感觉快乐,这仅仅是一种因虚荣心而起的浪花,不是真正的快乐。

所以,我们需要沉淀下来,反省到底什么在先什么在后,什么事情需要放下。

要懂得:自己追求的各种目标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快乐?

思考后我们会发现,内心的需求很多都是虚荣心使然。为了满足虚荣心所做的,带给我们的快乐并不长久。这时候就要考虑把我们那些虚荣的想法放下了,放下后你会发现自己一身轻松,可以去寻找真正的快乐。

(我们说,现在的人一个比一个聪明,因为我们都很努力的去创造物质价值,也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体现自我的能力和个人价值。能人很多,但是真正从内心层面感觉快乐和幸福的人却很少,尤其在发达城市中,物质的增长和幸福指数是不成比例的。其中的缘由是因为我们过度透支了内心的欲望而造成的。这种贪欲在恰当的运用时,会给我们一种内动力,或许也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但是过度的去贪,一定会适得其反的。这种结果是,不但我们行为上的努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内心在贪欲不断的膨胀下就会努力的去争去夺,这样不但事与愿违,而且劳心劳神。所以,心的力量不容小视,一定要把握好每个念头的尺度。)

 

点我:

相关文章

人能开启善心,勇于包容,奇迹便会开花

人能开启善心,勇于包容,奇迹便会开花

  一天,七里禅师正在禅堂的蒲团上打坐,一个强盗突然闯出来,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对着他的脊背,说:“把柜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  “钱在抽屉里,柜里没钱。”七里禅师说,“你自己去拿,...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9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9

  清 路坤  路坤,是江宁人,本性慈善,信三宝。他弟弟,在别处做官。路曾经到弟弟的官署,见厨房天天宰割,心里难受,常用因果劝谕弟弟,但仍然不断,路于是发愿吃素。就在官署中,刺舌头上的血,书写《阿...

中国各地大佛相

中国各地大佛相

中原河南的鲁山大佛,青铜 材料,卢舍那大佛,通高168米,相当于50层楼高,重6400吨,公元2005年建成。 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上汤赵村佛泉寺内,总高1...

蕅益大师:欲出苦轮,莫先持戒。欲净戒根,莫先悔

蕅益大师:欲出苦轮,莫先持戒。欲净戒根,莫先悔

题对峰禅师血书受戒文后心佛众生。本无差别。以不达自性清净。为客尘所污。遂有三界升沈。故欲出苦轮。莫先持戒。欲净戒根。莫先悔过。经云。波罗提木叉。是众等大师。又云。...

仁焕法师:我是如何战胜10年癌症的!

仁焕法师:我是如何战胜10年癌症的!

仁焕法师,出生于广西。法师少年多病,久病成医。于1982年皈依三宝,1995年剃度出家,1997年于云居山受三坛大戒。仁焕法师曾得癌症10年,肝脏7个肿瘤,肺部2...

金易明教授:近代汉传“居士佛教”现实成因分析

金易明教授:近代汉传“居士佛教”现实成因分析

近代汉传“居士佛教”现实成因分析 金易明 佛教学术界有学者多次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这种呼吁无疑引起学界和教界的高度关注。有人对“居士佛教”的提法颇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