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隆立嘉措仁波切:真正的禅坐是不论坐与不坐都处

有同修问我:“当自己在打坐的时候,如何利用禅坐去调整妄念呢?”关于这个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事实上一般人如果没有相当深厚的定力,是没有办法在一切时,一切地,清楚的去看到自己的烦恼和妄想。也有很多人谈到,这个时候是不是可以用平常心去处理当时的妄念?如果是用这种方式那就变成是用一个强制性的妄想去对治前面的妄想,所以对妄想没有帮助,对正念也没有帮助。

很多人打坐时刚开始妄想纷飞,或者进入昏沉的状态而却没有察觉到,这就证明平常的定力,信念是不扎实的,同时也表示在当时正念是流失掉的。时候,例如突然间暖阳乍现,或者气温突降,一打坐就容易很快陷入恍神,妄想,昏沉的状态,这时本觉的力量是很脆弱的。所以无论是在坐中或行中,经常地做反观自照的功夫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说无论你的身体处处动态或静态,你内在始终有一颗清清的心辅助着外界或身体所引发的种种情境觉得都清清地观察得到,这也是一种正念。如果做任何静态与动态都能很自觉的动静了,久而久之所有的昏沉,散乱自己生起时自己就会察觉,这就是另外的一种正所以我们不必刻意要去改变自己的任何思绪或烦恼,因为任何刻意加上去的一切身口意的对治方法,都是属于不在的修持法门。

愈来愈多人很有兴趣了解是否可以透过瑜珈,气功或打坐而让自己的妄想或烦恼可以降低和减轻,但往往锻羽而归,因为他们对于真正的禅定和消除烦恼的正确概念并没有确定好。什么是不受打坐和禅修,经行所限制的禅定呢?如何进入那种境界呢?其实可以从最基础的,你在一切时,一切地不要被外界的境界所影响到,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一种正定,因为你没有受到分别心的干扰。初始练习的时候或许免不了了较小部分的分别心还是存在着,这是属于一种不定的分别念,有时候少数人会在这微细的分别心上得到某一种的体验,但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空性的境界。如果你具足有显教的定解基础,渐渐的练习会察觉到自己的心有愈来愈平静和禅定的状态,这是另外一层比较高级的定解。如果层次较高的修行人往往可以随时让自己的心都处平静的境界中,自己也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自己塬来都一直存在的「心」的风貌。

当自己本身可以清楚地看到心地的本性后,也就是代表你可以直接在一切处,一切时不需要用任何的法门去改变你的心性,因为你已经在本性之中安住,继续修持下去,妄念和烦恼它就可以随起随消,这才是真正有把握的正定。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面对一些想要更深入了解何为真正的「定」和「心」的关係,我对他们提出了我个人的浅见。

 

点我:

相关文章

【业障】-业障是什么意思

【业障】-业障是什么意思

业障 (佛教解释)  佛教语,谓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比喻人的罪孽。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昙无谶》:“ 进更思惟:'但是我业障未消耳。'”《法苑珠林》卷七五:“如是神呪,具大威力,能受持者...

净空法师:西方三圣中观音菩萨在左手边,就晓得这

净空法师:西方三圣中观音菩萨在左手边,就晓得这

『持戒』。戒律非常重要,戒律不仅仅是经上讲的一些条文,大家所熟知的,在家学佛有五戒、有八戒,就是八关斋戒,有在家菩萨戒,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出家人有沙弥戒,有比丘戒...

济群法师:为谁持戒为谁修

济群法师:为谁持戒为谁修

为谁持戒为谁修 我们为什么要持戒?是因为戒律由佛陀制定,觉得应该持,还是真正意识到持戒对修行、解脱确有利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加以思考。 如果仅仅因为戒...

圣严法师:五种层次的布施培福

圣严法师:五种层次的布施培福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维摩经.弟子品第三》普施众生是‘福’行,不为益损是‘慧’行。凡夫...

海涛法师:善有善报

海涛法师:善有善报

  有一位非常富有的老人家,与妻子、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媳一起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天,佛陀与阿难经过他们家门前。佛陀看到那金碧辉煌的大门,便对阿难说:「这家人前世种下善根,但不知今世如何。...

药师山·紫虚居士:依佛教的讲法,有钱人是过去生

药师山·紫虚居士:依佛教的讲法,有钱人是过去生

依佛教的讲法,有钱人是过去生做好事的结果而穷人或残障人士是过去生有所亏欠,这是不是佛教看不起穷人与残障者而羡慕有钱人? 答案当然不是。佛菩萨很悲悯穷苦与残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