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法语:佛像“开光”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每当到名山宝刹旅游,经常会在寺庙周边看到许多摆着佛像、法器和旅游纪念品的商店。走进去看看,主人就会很热情地推销他们的商品,并会推荐您请回一尊已经在寺庙里请高僧“开过光”的佛像或法器供奉在家里,说是可以“求富贵、保平安”的,还可能会举例说明其如何灵验,等等。那么,您就需要知道这佛像“开光”究竟是什么意义了?

老法师答:你家里新供的佛像,请一个法师或者居士大德,都可以给你和家人说明供养这尊佛像的法表和意义,这个过程就叫做“开光”。这就如同我们世间一个伟人的形像,比如雷锋的塑像吧,我们建筑成就了,要举行一个开幕的典礼。在典礼当中一定要向大众说明,雷锋这个人在世时候的感人事迹和内在精神,他对社会大众的贡献、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使社会大众见到雷锋的形像,就会想起雷锋精神,并生起效法他、学习他的心念,佛像开光也是这个意义。

也就是说,开光是开人们心地的光明,而不是请一个法师去替那尊佛像念咒、照镜子、开光。如果一念咒、一开光这佛像就灵了,那你趁早不要去供那尊佛像,而应该直接去供养这个法师。为什么呢?因为这法师叫佛灵佛就灵,叫佛不灵佛就不灵,他比佛的本事大得多了嘛!你再供养这尊佛像不是愚痴吗?你为什么不直接供养这个法师呢?其实这就错了!颠倒了!颠倒错乱啊!没有这个道理的!

如果你供养的佛像是释迦牟尼佛,你就要懂得供养这尊释迦牟尼佛的真实意义。释迦牟尼佛是佛弟子的根本老师,也就是本师,供养他的第一个意思就是报恩。返本报始、羊羔跪乳么,与我们一般人供祖先的意义完全相同,我们念念不忘祖先,学佛的人也念念不忘他们根本的老师。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因为他也是凡夫修成的,没有见到佛像时可能会忘掉佛祖的精神,一看到佛像就会想起来,就会想我也要跟他一样,去做普度众生的善行,这个念头就生起来了,佛道无上誓愿成嘛!这就把佛弟子们学佛、成佛的愿望提起来了。第三个意思是佛的名号里面包含的意义。“释迦”是能仁,也就是仁慈的意思。佛弟子们见到这尊佛像,知道这个名号了,就会反思自己待人接物是不是慈悲?是不是仁慈?就会时常提起他们这一心念。“牟尼”是寂静、沉默的意思,就是心地清净,就会想想自己对待自己是不是身心清净!所以,“释迦牟尼”,就是对人要大慈大悲,对自己要身心清净,他代表这个意思。这三个意思明白了,那你供养的这尊释迦牟尼像就开光了。人自性光明,哪是什么法师、大德有资格替佛开光的呢,没有这个道理!

如果你供养的是西方三圣,当中是阿弥陀佛,佛学讲阿弥陀佛也是佛弟子的根本老师,西方极乐世界现在的教主、现在主持教务的佛。佛弟子一见到他的塑像,就会想到经典上所讲的他在因地上修得的功德,值得敬佩、值得赞叹、值得效法。就会发愿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这位现在的老师,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名号里的“阿”译成中文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所以整个意思是“无量觉”。如果再加上“南无”呢?“南无”是印度话,译成中文是“皈依”的意思。“皈”是回头,从一切迷惑颠倒中回过头来,依自性觉、无量觉,样样都觉,样样不迷,这是阿弥陀佛代表的意思。所以这尊佛像开的是人们的自性无量觉啊!开这个光明啊!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人们本性里面的大慈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精神,借着观世音菩萨的像,人们自己本性里面的观世音菩萨精神就显露出来了。看到一切众生在有了苦难,都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尽力去帮助他、救度他。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唯有真正的智慧才是最大的势力,才能为大慈大悲所依赖。慈悲要以智慧为基础,不是感情的慈悲、爱怜的慈悲,是洁净平等的慈悲。西方三圣代表这个意义。

因此,一定要搞清楚,供佛像是借着佛菩萨的形像开启人们自性的智慧光明,绝对不能搞错了,搞错了,那你就是迷信。把佛菩萨当做鬼神来崇敬、来崇拜,祈求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来赐福,这是错误的观念,这是不正常的想法。迷,决定不能解决问题,唯有智才能解决问题,这个是学佛者不能不知道的。

 

点我:

相关文章

法句经故事集:瞎眼的阿罗汉

法句经故事集:瞎眼的阿罗汉

  有一天,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祇树给孤独园向佛陀问讯。当天晚上经行时,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虫。第二天早上,精舍的其他比丘前去找他时,发现这些昆虫的尸体,他们认为尊者犯了戒,就向佛陀报告这件事。  佛陀首...

是什么造成我们生活中的痛​苦?

是什么造成我们生活中的痛​苦?

当年,印度佛教禅宗的第28代菩提达摩渡海东去,把禅宗带到了中国。而禅宗最初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信奉乞食为生、一衣一钵、苦行节欲的印度佛教戒律,这种风格直到中国禅宗法...

净空法师法语:放下烦​恼,才叫真正

净空法师法语:放下烦​恼,才叫真正

1 普贤菩萨眼目当中,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他没有布施,只有供养。他用最恭敬的心、最虔诚的心、最清净的心,对人、对事、对物,所以他不叫广修布施,叫广修供养。2 供养...

印光大师: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

印光大师: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

【原文】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一回拜不動優婆夷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二十一回拜不動優婆夷

  又行到安住王都  参见不动优婆夷  其光触身即清凉  经尘劫不生欲心  诸胜法智均无碍  无厌足证法善行  这时候,善财童子走出妙光城,一路南行,便正念思惟着大光王的教诲。于是生出欢喜心、凈信...

宽以容人,厚以载物

宽以容人,厚以载物

明代学者薛瑄说过:“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其意即是说,待人处事当以宽容为上。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也说过类似的话:“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