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人生的大智慧

01· 以慈悲心来开启快乐的源泉

生气、不快乐的根源就在有“我”。生活想要有质量,就需要用慈悲来忘掉自我。如果多想别人、慈悲待物、慈悲待人,哪儿还会有那么多的不开心呀!

佛法讲,每天都用慈悲的心肠对待任何人,你就能天天快乐,每天的生活都有质量。

这就是菩萨的精神:想别人。

如果你能够把大家在一起的时光,想象成一次快乐的聚会,那么你的生活一定会是愉快的,你的工作一定会是轻松的,你的心情也一定会是舒展的!

02· 用智慧创造洒脱人生

什么是智慧?学会吃亏就是最大的智慧。

过去人常讲“吃亏是福”,但我今天告诉大家,吃亏不仅是福,吃亏更是智慧。

有智慧的人,才会洒脱起来,才不会斤斤计较。就像《插秧歌》里唱的:“手持青秧插满天,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我为什么要提到这首歌?因为刚才讲了“吃亏是智慧”,不要吃不得亏;还有“无言之教”,不要擅自好争,不要老是事事冲前。

所以,“退步原来是向前”,退后一步,自然宽。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个人生的大智慧。

03· 在追求中实现超越

佛教真正的精神是什么?是追求与超越。就是在有与没有之间、要与不要之间,善巧地把握。

佛教主张,在追求的当中、在拥有的当下,能够从中超越出来,而不被它束缚。

为什么那么多人追求生活品味,追求生活质量,但还是不快乐呢?因为他们被品位束缚了,被艺术束缚了,只有追求,而没有超越。

因此,要想生活有质量、生活快乐,在追求的同时,一定要有超越的心态。

所以,“有”好不好?也好也不好,看你怎么拥有,有没有超越的心态。“没有”好不好?同样的道理。“有”与“没有”都要超越。

 

点我:

相关文章

仁炟法师:如何打坐

仁炟法师:如何打坐

仁炟的打坐是北京八大处灵光寺的海圆老和尚教给仁炟的。这位老和尚告诉仁炟,打坐的时候要念佛: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一呼一吸正好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就是一边...

学佛人的结婚与离​婚

学佛人的结婚与离​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在经中讲过,夫妻不和这是曾经邪淫的果报。想改变这个因果,就要受持戒律,断除邪淫,这个时候更不能犯戒,更不能做那些不道德的...

光明禅师:诵经持咒如何才能得力,关于打坐的目的

光明禅师:诵经持咒如何才能得力,关于打坐的目的

弟子:我昨快诵一经十一分钟,连续两遍诵时自己发声越来越小,平时保持一刻钟是出声越诵越响亮,就感觉菩萨在跟前,而昨没感觉呢?心里像有障碍,快诵请不来菩萨。师:菩萨不...

传喜法师:深信因果改造命运

传喜法师:深信因果改造命运

深信因果改造命运 首先要承认人是有命的,然后才觉得佛菩萨是那么慈悲来救我们,改变我们的命运,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决定了这一生的命运,因为你来到这个世间,所有的一切...

星云大师:《八大人觉经》十讲 第八讲 持戒为节

星云大师:《八大人觉经》十讲 第八讲 持戒为节

第八讲 持戒为节欲的根本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我们在第二觉悟里曾讲过‘多欲为苦’,说...

怡僧法师:智慧的显现

怡僧法师:智慧的显现

智慧的显现 聪明是人们用第六分别意识推测事物现象的发展规律而得到快速的反应和结果,称之为“世智辩聪”,学佛人不在这上面下功夫。 智慧是透过事物现象而能明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