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树德资亲

 感应篇广疏

  福建林承美。幼丧父。其母守节抚养。承美旦暮号泣。患莫能报。一禅师告云。孝子思亲。痛泣无益。当求所以报之之道。语云。作善亲有益。作恶亲有忧。子欲报亲。惟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乃可报耳。承美省悟。誓戒杀放生。广脩善事。后享年九十有六。科第甲于闽中。

  〔按〕世有善用其孝者。有不善用其孝者。吾尽其诚。能使亲实受其惠。此善用其孝者也。吾尽其诚。不能使亲实受其惠。此不善用其孝者也。若云哭泣尽哀。即名为孝。纵使两目涌泪。若决江河。于亲何益。若云衰麻在身。即名为孝。任汝积麻成山。坐卧其内。于亲何益。夫衰麻哭泣。原人子必不容已之情。然欲使生我劬劳之父母。得沾实惠。则在彼而不在此矣。

  《白话解》

  树德资亲

  (摘自《感应篇广疏》)福建的林承美,幼年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守节不嫁,抚养几子。(后来母亲死了)承美日夜哭泣,深感母恩难以报答。一位禅师很受感动,就劝告他说:「孝子思亲,光是痛哭,亲人并不会得到什么好处,应当想一个报答的好办法。名言道,作好事,亲人就会得益;作坏事,亲人就会受害。您想要报亲恩,只有戒杀放生,广积阴德,才能使亲人真正得益。」承美一听,醒悟过来,发誓戒杀放生,多做好事。后来享受高寿九十六岁,科第为闽中第一。

  按:世上有善于尽孝的人,有不善于尽孝的人。我尽自己的诚心,使亲人得到实际的利益,这就是善于尽孝的人。我尽到了自己的诚心,而亲人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利益,这就是不善于尽孝的人。

  如果说哭泣就是尽哀,就叫做孝,那么即使泪如泉涌,像决堤的江河一样,对于亲人又有什么利益呢?如果说身披衰麻,就叫做孝,那么任便你积麻成山,坐到里面去,对于亲人又有什么利益?披麻戴孝,痛哭流涕,是人不得已才表达出来的常情。要想使生我养我、任劳任怨的父母得到真实的利益,则要用另外一种办法,不在这种表面形式。

 

点我:

相关文章

赖咤和罗圣者的故事

赖咤和罗圣者的故事

  有一次,释迦世尊带着五百个比丘弟子,从拘留国游化到罗欧咤国,由于佛陀的圣德和声望的感召,当他尚未到达时,关于他的种种事迹,已经传遍了全国,也轰动了全国。当他开始为罗欧咤国的人民说法的那天,真是...

世间三种最胜香

世间三种最胜香

  过去,佛陀居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阿难尊者在闲静之处思惟佛法,心中忽然生起一个疑问:“世间上是否有一种香,不论在遇到逆风时、顺风时,或是逆顺之风时,都可以闻得到香气呢?”  为了解...

佛教故事:龙女行云化干旱

佛教故事:龙女行云化干旱

  话说有一天,一个名叫沙门跋陀的僧人来到普陀山拜谒观音菩萨。这位僧人来自西域,执意要到中土传教。可是到了中土以后,由于语言隔阂,他在传法讲经时,人们不知他讲些什么,加之当时中土人信佛者甚少,所以...

佛陀本生传之三十一:远离散乱方成禅定

佛陀本生传之三十一:远离散乱方成禅定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勤学吠陀等一切学问,不久即以智者赞誉而声名远播。他不但财富圆满,而且素喜布施,更深知在家乃一切过患之来源,故而他即如抛却杂草一般出家苦行。当其离家...

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一、 玄奘考试  在隋朝的时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当了僧人国家是免除一切杂税劳作。玄奘法师13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考查。一共只准许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

愿将娑婆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

愿将娑婆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冬,印光大师一肩云水,行脚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领略了关外的冰雪世界。次年返回北京,住圆广寺。  一天,印光大师与一位法师从西直门外向圆广寺方向走去,碰到一个要饭的,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