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五)~H 393
393经(善男子经): 本经所阐述的是出家比丘(善男子)应懂得出家的真正目标。 出家比丘的出家目标应该是什么?在本经中,佛陀重点提到了四圣谛——当然,四圣谛虽不是出家比丘所追求的惟一目标,却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因此佛陀说:“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修无间等。如此章句,一切四圣谛经,应当具说。” 佛陀又讲到:若了知四圣谛,可以了解下述内容: 1、可以断除三结(见、戒取、疑),贪、恚、痴微薄,而证得须陀洹果(预流果)。 2、可以断除五下分结,而证得阿那含果(不还果)。五下分结是指贪、瞋、身见、戒禁取见、疑。 3、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位,即“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 4、可以证得辟支佛(缘觉)的果位。 5、可以证得无上的佛果。 从上面五个修习位次中,我们可知无论是预流果的须陀洹,还是最高果位的佛位,都是通过对四圣谛的了知与证悟中获得解脱。那么有一个问题:同样是证悟四圣谛,为何有种种位次的差别?这是由于每人的根性与领悟接受程度不同而导致,就好像老师所教相同,学生成绩效果却大相径庭,道理亦同。还有,原始佛教极少讲“菩萨”的,比如说上面提到了阿罗汉、辟支佛、佛,却惟独没有“菩萨”果位。没谈到菩萨果位,是不是就是说不太赞同有菩萨果位呢?不能这样说。佛是应机说法,《杂阿含经》的说法对象是比丘,因此更注重于自身的内在修养,只有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才能有能力、有信心去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因此佛陀在整个阿含系统中,都不太讲菩萨。我们不要认为佛陀不怎么讲菩萨,就认为菩萨果位是后来佛教经典作家们的“创作”——我们应有正见,而不应有执见。 第394经、395经(日月经): 394经叙述太阳将出而先有明相;知四圣谛,即为尽苦的前相。 这里的“明相”,是指曙光渐明,天空露白之状。出家比丘不能睡懒觉,在东方发白之时,都要起来做功课——上殿或经行、坐禅,这是印度与中国佛教的共同特点。律典中规定,凡比丘于晨朝,即现明相时至日中之间,入众行乞、斋食;而明相以前或日中以后,称为非时,不得行乞、斋食等,若于此时段食之,称为非时食。 佛陀在本经中说:“譬如日出,明相先起,如是正尽苦亦有前相起,谓知四圣谛。”就是说,一旦接触并了知了四圣谛,那么距离解脱的日子就不远了。当然,对四圣谛的了知,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需要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因为四圣谛几乎含摄了佛教义理精华的全部,并非朝夕可蹴。但是我们应该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在395经中,佛陀叙述如日月不出现,则世间将陷入黑暗;而佛若不说四圣谛,世间也会陷入闇冥。“若日月不出世间者,一切众星亦不出世间,……世间常冥,无有明照,唯有长夜,纯大暗苦现于世间”。这是肯定的,因为世间若无日月星晨,万物停止生长,人类没有食物来源,天地一片漆黑,世间一切终将会陷入痛苦的深渊,甚至走向毁灭。而世间若无佛陀出世并宣说四圣谛大法呢,必将“世间盲冥,无有明照,如是长夜,纯大暗冥现于世间”。正由于四圣谛的出现,才使得世间“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才使得世间从此“不复暗冥,长夜照明,纯一智慧现于世间”。这就是佛陀与佛法的无穷魅力所在。(8月16日) 问:请问师父,低血压、心肌缺血,一工作就激动,一打坐就瞌睡,怎么克服?答:这种情况就属于气血两亏了,时间长了,肩颈必出问题。怎么调整?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1、... 为什么没有成就?没肯放下,没有放下爱欲。做好事,做功德,弘法利生,这里头还有爱欲在其中,有名闻利养在里头,有贪瞋痴慢在里头,所以不能成功。还是攀缘,不是随缘,还是... 问:他说欲延生需放生,譬如拿同样的钱买物命放生,是应该多买一些,还是随缘便可?放生的数量多少才对?想求延生者有没有不同的效果? 答:没错,放生是好事,感应不... 如果财富的来路不如法,就会自食其果。每年权威机构会排出富豪榜,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今年这几个人上榜了,第二年一些人的名字不见了,换了另外一些人上去了。榜单上... 清净的意思是什么? 清净,即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也就是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生命原本就是清净、快乐和自由的,只是被无明所惑,才会颠倒梦想,烦恼重重。不论现在有... 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报。生而为人,一定要善良,善良的人才值得被人珍惜,做人不能狡猾奸诈,黑白不分,不能昧着良心做事,良心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