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五祖弘忍大师七岁时,就跟着四祖道信禅

五祖大师的戒行精严,他修行是特别认真的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从西天到东土,历代祖师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密行,各有各的来历不同,现在略略说一说五祖大师的经历。

五祖大师,生在湖北双峰山黄梅县,俗家姓周,七岁就被送到庙上修行。大约是他父亲、母亲,都是笃信佛教,觉得世俗这种生活,烦烦恼恼,争争吵吵,贪而无厌,从生至死,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所以有小孩子,在七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庙上,跟着四祖道信禅师出家。

道信禅师一见这个小孩子,知道他是法门的龙象,所以就尽量栽培他。可是四祖栽培他,并不是说天天给他吃点好的,穿点好的,住一点好的,这么样栽培他;他是天天叫他勤劳工苦作,如清洁的工作、煮饭、烧水、煲茶这一类的。总而言之,什么工作都叫他做;叫他没做过的,要做一做,试一试这种工作的味道。

白天他是勤劳工苦作,任劳任怨,不和同等的沙弥打架,也不拌嘴,就是认真脚踏实地用功修行。谁说他不对,他就很欢喜地接受,很欢喜地改过自新。七岁的时候,就是这样一天一天修行。白天做一切的事护持道场,晚间就参禅打坐,认真用功。不是到晚间就赶快睡觉,一早也睁不开眼睛,爬不起来,不是这样的。晚间练习坐单,坐那儿用功,修这一切的行门。

一切的行门是什么呢?

就是自己诵经、持咒、拜佛、礼忏、研究学问,忙里偷闲地用功修行,一分一秒也不空过。白天做一切的工作,也正是用功修行,晚间还参禅打坐,也是认真修行。所谓时时刻刻都痛念生死,不多说一句话,不少做一份活。一切的工作,都尽量做好;话不说那么多,不和任何人争,不和任何人吵,这是五祖弘忍大师。

什么叫弘忍呢?

就是什么他都忍,忍不了的,他也要忍;让不了的,他也要让。

经过这样,到十三岁的时候,四祖大师观察他可以受具足戒,所以给他授具足戒。受戒之后,十三岁就做比丘了!他身量长得高高大大的,身高八尺,相貌奇特。

什么相貌奇特呢?

他眼睛有神,口不随便讲话,天天都是谨言慎行的。一看他就看得出,他是时时刻刻、行住坐卧都在用功,不把光阴空过。四祖一看他,观察他是载道之器,可以弘化一方,所以就把衣钵传给弘忍大师;他在中国是第五代的祖师。从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传下来,传到中国的五祖,这叫传授心法;以心印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五祖大师的戒行精严,他修行是特别认真的。在当时也有一些土匪,常常到城里,打家劫舍,抢金银财宝。有一次,土匪就把湖北这个城围上,弘忍大师忍不住,想要救城里的老百姓;于是乎,他就下山,从东山那个地方,到湖北城里。土匪一见着弘忍大师,就吓得丢盔卸甲,望影而逃。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弘忍大师虽然是一个人下山来的,就是有随从,大约也不过三三两两;可是这些土匪,就看到完全都是穿金盔金甲的天兵、天将,好像从天上下来的天神一样,身穿着金盔金甲,手拿着宝剑,这么威武其扬的。土匪一见到这样的情形,就吓得望影而逃;也不用一刀、一枪、一箭,他们就吓得撤退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很简单,我告诉你们各位,因为弘忍大师诵持〈楞严咒〉。

在《楞严经》上说过:诵持〈楞严咒〉的人,常常有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随从他、保护他,到必要的时候,就救他、拥护他。所以土匪一见着弘忍大师,就吓跑了;这可以说是金刚藏菩萨显圣,也可以说是弘忍大师修行的威德,把他们都慑伏。

一个修道的人,能不用一兵一卒,把土匪吓跑,这就是有真正的功夫,才能这样子;若没有真正的功夫,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应道交?因为这种种的灵异,所以四方的比丘,都望风而归;就是听到五祖的道风,就都去到他那儿学习佛法。所以当时在五祖的座下,常常有千余人在那儿求法。

四祖大师,唐太宗召请他到宫里去,想要供养他。有其师必有其徒,五祖弘忍大师,也是在唐高宗的时候,很多次皇帝请他到宫廷里来,要供养他;他每一次都婉拒了,不到宫廷里去受皇帝的供养。这种高风亮节,不是一般人所能明白的,他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行为,不是一般求名求利、迷恋财色名食睡这一类的人,所能了解的。由他这一点看来,这是佛教和其他任何宗教不同的地方。

在唐高宗咸亨的时候,他就对门人说:我要走了。叫门人给他造一个塔,用石头造的。等他又问:“塔造好了没有?”门人告诉他:“造好了。”于是乎,他就端然正坐,无疾而终。

可是在他入灭以前,他告诉人,说我传法的人,有十个。这十个人,每一个都可以教化一方,都可以做一方的法主;这十个人,是他教化众生以来,所挑选的十个嗣法的人。他告诉六祖大师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就是说,从你这儿,就不传这个衣了!有衣,大家就争,这是乱的开始。因此他嗣法的人有十位,就是神秀、智诜、慧藏、玄约、老安、法如、智德、义方,又有惠能大师,又有一个是刘主簿。他们都是接五祖法脉的嗣法门人,都可以做一方的教化主。说完这话,他就入灭了。

以上这是五祖大师简略的行状。

恭录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点我: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你们多去讲讲这部经,比布施多少钱的功

宣化上人:你们多去讲讲这部经,比布施多少钱的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

仁清法师:临终开示致关重要

仁清法师:临终开示致关重要

从年前就想发动大家,搞一个助念功德会。我是想着这样,经常定期培训,把临终的非常重要的事项给大家解释,并且临终的坛场布置,临终的助念注意事项,甚至是临终提前几天,这...

道证法师:我们应该发心布施给他一生都有益的佛法

道证法师:我们应该发心布施给他一生都有益的佛法

在我们的内心当中,到底是佛法、戒律以及因果比较重要,还是人情、让人一时欢喜比较重要呢?我们千万不要为了要给人一时欢喜,就顺着他人不合理的要求,去跟他合作,做犯戒的...

受持八关斋戒,转现世贫穷

受持八关斋戒,转现世贫穷

  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竹林精舍弘化时,当时有无数已证得道果的弟子为常随众。国内有一位婆罗门,贫穷困乏,无钱又无食谷,他勤奋努力,可是衰运与祸事却紧追不舍,他想尽一切方法,仍然衣食不足。于是他四处问...

《百业经》:(44)升天的先父 先父升天引子证果

《百业经》:(44)升天的先父 先父升天引子证果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界诠法师:皈依三宝,是​哪三宝?

界诠法师:皈依三宝,是​哪三宝?

1、皈依三宝的意义:学佛必从受三皈依起,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受了 三皈依,才算是佛教徒。虽研习佛教, 若不皈依三宝,仍不为佛教徒。学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