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次数限制

有一位僧迦摩居士来到祇园精舍,长跪在佛陀面前,请求随佛出家。佛陀观察他出家因缘并不具足,有心不答意,但见僧迦摩一直跪在地上不愿起来,只好勉强答应了。

佛陀问道:“僧迦摩,对于出家修行,你真的想好了吗?”僧迦摩语气显得异常坚定:“世尊!我当然想好了!”

佛陀又问:“你不会反悔吗?”僧迦摩回答道:“世尊!请您放心,我既然出家,怎么么会反悔呢?”

佛陀听后说:“那好,僧迦摩,我相信你!”于是佛陀嘱咐阿难,代佛为僧迦摩剃除须发,并为其授具足戒。

出家后的僧迦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修习上都很用功,然而进步缓慢,始终不见证道。后来,他逐渐失去信心,便舍戒还俗了。

还俗之后,僧迦摩更加不适应世俗生活。他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出家修行好更适合自己。于是,他又来到佛陀座前,请求再次出家。

佛陀问道:“僧迦摩,这次你想好了吗?”僧迦摩拍着胸脯说:“世尊!我这次真的想好了,绝不反悔。”

佛陀笑了笑说:“那好吧,我还是相信你,你可不能自食其言哟!”

可是没过多久,僧迦摩又一次舍戒还俗了。

这就样,僧迦摩反反复复,前后一共经历了七次出家。第七次出家后,他痛定思痛,认真权衡出家与还俗的利害得失。于是他坚定意志,克己修行,终于成就阿罗汉果位。

僧迦摩的父母对于儿子的反复出家,似乎已习以为常。他们心想儿子出家可能就是图个新鲜,过不了多久就会厌倦出家生活,自然就还俗归家来了。

可是一晃好几年过去了,夫妇俩却丝毫没见儿子还俗的迹象。他们满腹狐疑,便亲自前来祇园精舍一探究竟。在一棵大树下,他们见到正在结跏趺坐的儿子——他正在禅定思惟,神态是那么的寂定安详。看到儿子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夫妇俩在树下呆立了许久,最后只得怅然若失地离开了。

阿难尊者听说僧迦摩证道了,便禀报给佛陀。佛陀笑着说:“这个僧迦摩呀,往返七次出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出家次数的极限。幸亏他修成正果,倘若他再次还俗,那他就再也没有出家的机会啦!”

——界定根据《增一阿含·317经》改编

 

点我:

相关文章

真正的贱民

真正的贱民

  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一天早晨入王舍城托钵乞食,依次来到一位拜火婆罗门的门前。这时婆罗门手上拿着盛装各种饮食的杓子,以及供养用的火具,站在门边看着远远而来的佛陀。当佛陀一到,婆罗门立刻阻止...

邪淫者失去的福报,可以通过放生迅速找回!

邪淫者失去的福报,可以通过放生迅速找回!

邪淫者失去的福报,可以通过放生迅速找回!1.邪淫的人必定身多疾病 - 放生可以治愈疾病,并且是身心疾病一起治愈2.邪淫的人必定多灾多难,接近横祸横死 - 放生可以...

心不要太小,容下他人就好

心不要太小,容下他人就好

1、记住,你好,全家才会安好。慢慢地,我们都会变老,从起点走向终点,自然而必然。成长的途中,匆匆而又忙忙,跌跌而又撞撞,奔波而又小心,劳累而又费心,一生,留下什么...

佛教故事:佛陀是否存在?

佛教故事:佛陀是否存在?

  关于佛陀是否存在,曾经也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次,某国王故意刁难一位比丘:“你跟佛陀又不是同一时代,也没有见过佛陀,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呢?”  比丘反问道:“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 ...

《百业经》:(26)无畏与鼓声  孩童发心 得佛授记

《百业经》:(26)无畏与鼓声  孩童发心 得佛授记

  序译序 (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女...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十五回拜具足優婆夷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十五回拜具足優婆夷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婆夷  海城参具足优婆夷  座延无量安一小器  涌出食物素食皆足  福德藏法无违逆行  这时,善财童子观察思惟着善知识所赐予的教诲:好象大海一样,能承受大云和大雨的滋润,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