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制度是佛教始创的吗,最​早出家

出家人,也称为僧人,指出离家庭潜心修道之人,在佛教则指遁入空门潜心修佛之人。翻开字典,其中对“僧”字的解释是“佛教指出家修行的男人,和尚”。由此可见,在一般世人的眼中,“僧”与“尼”相对,分别是佛教的出家男女二众。

僧,乃梵语音译“僧伽”的略称,意为大众、和合,在佛教指出家人组成的团体,即僧团。因而,佛弟子又称作僧人或僧侣。佛教的出家男女二众称作“比丘”和“比丘尼”,此二者皆可称之为僧,僧并不专指男性出家人。

僧与佛和法一道组成了佛教三宝。佛,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人间特指娑婆世界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法,指佛陀至善之言教、普度众生之教法;僧,指出家佛弟子组成的僧团。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圆满觉悟的佛陀;佛陀在鹿野苑首先度化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讲四圣谛等法,佛法与僧团由此皆出现于世。佛、法、僧三宝至此具足,标志着佛教的正式创立。

作为出家佛弟子的僧人根据修行程度的深浅可分为凡夫僧和圣僧。提起圣僧,想必许多人并不陌生,在影视作品中,人们将游戏人间扶危济困的济公就称为圣僧。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僧人才能称为圣僧呢?

圣僧,顾名思义就是已登圣位的僧人。声闻乘共有四种果位,从低到高依次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只要证得须陀洹及以上果位,就已超凡入圣,可称为圣僧了。菩萨乘共分五十二个阶位,从低到高依次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要证得十地中的初地及以上阶位,即做到登地菩萨,出家的才可称为圣僧,在家的才能称作圣人。须陀洹果位和初地阶位以下的僧人称为凡夫僧。

下面,非凡就具体阐释一下声闻乘四种果位的含义。

一、须陀洹

须陀洹,为声闻乘初果,意为入流,即已入圣流,指凡夫僧经过精进修行断除了见惑,已然脱胎换骨、超凡入圣,不再堕入三恶道,但尚需在人天道中往返七次。

二、斯陀含

斯陀含,为声闻乘二果,意为一往来,指在初果断除见惑的基础上进一步断除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只需再来欲界受生一次。

三、阿那含

阿那含,为声闻乘三果,意为不来,指断除见惑和欲界九品思惑,不再来欲界受生。

四、阿罗汉

阿罗汉,为声闻乘四果,意为无学,指已断尽见思二惑,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因而有“应供”之意,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

声闻乘为了证得现法涅槃、成就阿罗汉果位之目的,必须出家修行。因为在家修行障碍多,难以专心致志;出家修行不受俗事干扰,更为易于成就。

一提起出家人,人们大都会首先想到佛教。其实,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最早创立的。在佛陀成道之前,出家修行在天竺早已蔚然成风。佛陀就是舍弃王位而出家修道的,为佛弟子树立了榜样,使出家修行的制度在佛教中得到了确立与弘扬。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相关文章

【佛心】是什么?佛心解释

【佛心】是什么?佛心解释

佛心是什么?  佛心,如来之心也,即觉悟之心。其义有三:(一)指如来充满慈爱(大慈悲)之心。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下):'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二)指不执...

印光法师:修净业者,均当预讲临终助念之益

印光法师:修净业者,均当预讲临终助念之益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沈荷生生西决疑原文节选:世出世间一切诸事,皆由内因外缘而得成就。荷生小子,宿世固有善根。若不蒙其父教令念佛求生西方,并预闻临终助念之益...

道证法师:犯戒的罪过重或轻,由当时所发的心念电

道证法师:犯戒的罪过重或轻,由当时所发的心念电

“犯戒”是不照佛的指示,乱发心念电波,不能保持在好的频道反过来说,犯戒就是不照佛的指示,心念电波乱发射,发射坏电波向坏的频道,不能保持在好的频道,这样就叫做“犯戒...

贤崇·贤宗法师:“空”的生活——《心经》给人之

贤崇·贤宗法师:“空”的生活——《心经》给人之

“空”的生活——《心经》给人之启示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心经》,整片经文只有短短260多字,大部分看过的人都可以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也有很多人以已经可以运用它的思...

阿育王的故事

阿育王的故事

阿育王的故事佛陀灭度后,印度出了一位阿育王,他统一了印度,但同时也造了许多杀业。后来,他皈依了佛门,成为佛教的护法。阿育王想要供养佛陀的舍利,但人间已经没有佛舍利...

超然法师:随缘,还是随习气

超然法师:随缘,还是随习气

《随缘,还是随习气》 学佛人最常用的一个词是什么? 不是“阿弥陀佛”,就是“随缘”了。 “随缘吧!”——当我们无可奈何的时候,会这样安慰自己; “随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