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出家意味着什么

出家意味着什么

出家,不仅意味着外在形象的改变,意味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意味着离开家庭进入僧团,更关键的,是出五蕴的家,出烦恼的家,出三界的家。这需要我们尽形寿,乃至尽未来际地努力。

1.出世俗家
所谓世俗,就是世间的家庭和感情。作为僧人,似乎已经放弃了家庭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世俗情爱。但很多时候,我们来到寺院之后,很快会把道场变成家庭的替代。我们对这个新家所形成的执著和贪嗔痴,可能一点都不比经营世俗之家来得少。如果这样的话,出家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们要知道,出家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舍弃家庭,而是舍弃由此形成的执著和凡夫心,这才是构成家庭的基础所在。这种执著是建立在彼此的贪恋和占有之上,进而形成人我是非之心,形成亲疏好恶之别。我们放弃对世俗的占有,放弃对亲人的贪恋,但若将同样的占有和贪恋转移到寺院,结果,仍会在这个新的目标上发展出一大堆凡夫心,不会有任何本质的改变。

2.出五蕴家
所谓五蕴,是指我们的生命体,包括物质的和精神两部分。佛法认为,五蕴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工具,其中并没有所谓的“我”,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出五蕴的家,就是让我们从对五蕴的执著中脱身而出,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将五蕴设定为“我”,再用这个设定来捆绑自己。高兴的时候,觉得是“我”在高兴;生气的时候,又觉得是“我”在生气。时时刻刻,都被这个“我”搅得内心动荡,坐立不安。
《阿含经》有个概念叫做舍担,担就是担子,是要我们舍弃执著五蕴带来的种种负担。《老子》也告诉我们:“吾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吾有何患?”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这个身体提供服务,忙他的吃,忙他的喝,还要为他的各种情绪和需求奔波,何其辛苦。我们之所以心甘情愿地这么做,是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这个身体就代表着“我”,这些情绪就代表着“我”,都是我们与生俱来、不可分割的部分。既然如此,自然是别无选择,别无退路的了。我们从来想不到,这些其实也可以放下,可以舍弃的。
佛法告诉我们,这个五蕴并不是所谓的“我”,而是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由无明制造的一个产品。一旦放下担子,舍弃累赘,生命并不会有所欠缺。正相反,它会因为松绑而自在,因为放下而解脱。具备这个认识后,我们就不必对它的需求一味盲从,亦步亦趋了,就能断除由此产生的种种烦恼。

3.出烦恼家
或者有人会说,烦恼是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难道还有人愚蠢到以烦恼为家吗?事实确实如此。现实中,很多人都活得烦烦恼恼,无法自拔,这就是以烦恼为家。因为我们生命的内在缺乏观照,所以在每个烦恼生起时,很快就会陷入其中。进而对它产生认同,把这些烦恼当做是“我”,就像我们平时说的——我很烦,我很恨,我很痛苦,等等。
当这些问题和“我”捆绑在一起时,就会被放大,被强化。于是乎,杀伤力也将成倍增长。修行所做的,一方面,是在烦恼生起时加以观照;另一方面,则是以持戒远离烦恼,以修定止息烦恼,以智慧降伏烦恼。最终,将这个由烦恼构建的堡垒彻底摧毁。

4.出三界家
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仍在轮回之内。出离三界,就是要出离轮回,其基础就是我们内心的惑业。所以,出离轮回不是出离外在的什么,关键在于出离制造轮回的根源。现在人对轮回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因为涉及到前生、后世,和我们现前接受的教育存在冲突,也和我们的认识能力存在距离。甚至,不一定所有的出家人都相信轮回,相信因果。事实上,轮回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而是发生在每个当下。从我们目前的生活状况,就可以认识轮回。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和需要。这种追求和需要是不断重复的,就像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因为内心培养了对游戏的需要,所以时时心系于此。而在玩的过程中,对游戏的需要又会增加。这个过程,正是轮回的缩影。它的起点是我们内心的需要,而终点则是这种需要所追逐的目标。其实,这个目标并没有离开起点。当我们满足它的同时,内心的需要又在增加,使终点再一次成为起点。如此周而复始,轮转不休。

5.轮回与解脱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办企业的人,每天想着他的企业,这就驱使他每天忙于企业事务。在工作过程中,执著又随之增加,进一步驱使他为之奔忙。事实上,管理寺院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每天只是想着怎样把寺院管好,而不是将做事和修行结合起来,不是以自觉觉他的正确心态来做,同样会在做事过程中增加执著,同样会陷入轮回状态。
解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会对你形成干扰。倘能如此,哪怕和众生同在轮回,做着同样的事,一样可以超然物外,一样可以用无我、无住、无所得的心去做。否则,我们就会落入这样那样的心理陷阱,它的终点就是轮回——而且是没完没了的轮回。所以,我们要从制造轮回的贪著中走出,这正是轮回的根源所在。我们贪著什么,就会制造与之相关的轮回。贪著名,就会制造与名有关的轮回;贪著利,就会制造与利有关的轮回。只要内心还有贪著,还有需求,就会被这种贪著和需求所控制,就会在它们的牵引下落入轮回之轨。

出家是一种和解脱相应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我们必须过着如法如律的出家生活。惟有这样,才能使出家成为解脱的增上缘。如果是以世俗心在僧团生活,那么,这种出家和解脱是了不相干的。作为出家人,尤其要认识到解脱的重要性。否则的话,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僧人。因为内修尚未过关,自身问题尚未解决,自然更谈不上外弘,谈不上利生了。
 
——摘自《出家与解脱》

点我:

相关文章

把戒色当作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

把戒色当作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

说起戒色,对许多戒友来说,已经渐渐的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把戒色当作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一种负担,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戒色态度。我们当中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因为自己的身...

无量的功德是从信心,随喜和感恩来

无量的功德是从信心,随喜和感恩来

学佛要像种树一样,要有根。学佛要有根基,有了好的根基,慢慢学才能长出好的果实,才能长出好的枝节和树叶。如果只知道追求名利,就像建造一座金字塔,路越走越窄,总有到达...

他得知自己仅剩七天寿命,因怕死而精进修行,终得圣果

他得知自己仅剩七天寿命,因怕死而精进修行,终得圣果

  晋美彭措法王 传讲  索达吉堪布 译  一时,佛在王舍城。城中一施主生下一个浑身黝黑的孩子,夫妇为之举行了贺生仪式,取名黑者,用牛奶、酸奶、油饼等精心喂养。黑者如海莲般很快长大,学习并精通了世...

佛教故事:讨债的儿子

佛教故事:讨债的儿子

讨债的儿子早几年一次到昆明黄土坡那边一位朋友家吃饭时,看到他邻居家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大头儿子,就是医学上讲的脑积水,头大得离谱。后来了解到,周边的人都说孩子的父母做了昧心事,才生了这么个儿子。孩子的...

富豪信佛后散尽家财行善被人算计逆袭

富豪信佛后散尽家财行善被人算计逆袭

  从前有个富人,名叫仙叹,他的家产多得难以计数,谁也说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仙叹后来信了佛教,心想:“世上的一切,都是变化不定的,连生命和财产,也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失去;只有多...

赞叹佛的殊胜功德

赞叹佛的殊胜功德

  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阿输迦王。虽然国王并没有真正契悟佛法的真理,但是对佛法不但具有相当的信心,而且发心非常广大。所以在一天当中,建造了八万座佛塔。国王不仅仅是建塔,每天还虔诚供养许多位法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