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古仁波切:临终中阴母子光明相会修持的开示

临终中阴母子光明相会修持的开示(创古仁波切)

说明:大恩根本上师丹贝旺旭仁波切生前的大圆满亲传的教授引导之中,临终“母子光明相会”的讲解是重中之重,上师仁波切反复的强调:“大圆满成就者,绝大多数在这个阶段成就,因此极为重要,千万不要轻视和错过!”当然这也是大圆满实修引导的关键核心,希望有缘于大圆满教法闻修的内地佛子关注。如果没有缘分和心力关注于此,则建议退而关注“颇瓦法”,尤其是凡夫具足三想颇瓦法的的闻思与修持!

阿明 2014.7.23

正文:

心识分解

当我们的身体在临终中阴的时候,身体中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将会慢慢地融入。最后到了“风”之后,它就融入到我们的心识,接着心识就融入到“空”当中。这个“空”指的也就是慢慢融入到了“空性”。前面的阶段是属于身体上的分界,接着下来就进入心识的分界过程。

关于心识的分解,首先要了解我们身体的情况。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一个中脉,在中脉上面的顶端,有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白色明点;中脉的底端,有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红色明点。我们活着的时候,因为我们中脉里面的“命气”,也就是“持命”的“气”还存在着,所以我们中脉里的白明点和红明点不会掉下来,他们能够在它原来的位置。但是,临终四大分解的时候,中脉“持命”的“气”慢慢消失和失去力量,因此代表我们心识的中脉顶部父亲的白明点,它会慢慢地从中脉的顶部往下移动;同时,来自母亲的红明点也会从中脉的下端慢慢地往上升,这两个明点会在我们的心间会和。当父亲的白明点往下降的时候,临终者会经验到“一切看起来都是白色光亮的景象”;在红明点往上升的时候,临终者经验到的是“各种红色的光亮的景象”;接着在它们心间会聚的时候,临终者会经验到的是“黑色的景象”,这个是心识的分界和融入阶段的情景。同时,在白明点慢慢地下降的时候,我们嗔心的妄念也都消除了;红明点它慢慢上升到心间的时候,我们的贪念也都消除了;最后两个明点在心间结合的时候,我们的愚痴的妄念也净除了。在心识消解的过程,我们的贪、嗔、痴会全部消失。

止观

最后融入到心间的这个阶段就十分重要了!对于一个有修行的人来说,他生前有做过一些禅修,例如,有过一点“止观”禅修的人,当明点融入到心间的时候,他的觉性会很强烈。此外,对于禅修密乘本尊很清楚的人来说,在这个阶段,他心中观想本尊时那种清明的状态也会非常强烈。所谓的“觉性强烈”是指的什么呢?它的意思就是指临终者会体验到“法性”——我们心中本具的实相法性会生起,叫做“母子光明的会和”。“母”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一切融入到你心间之后,你本具的实相法性的本智,就如同母亲一样;你生前各种止观禅修或者本尊观修的那些体验,就好像孩子一样。所以,当法性实相显现的时候,他就能认识到:“哦,原来我修持体验到的就是这个本具的自性啊!”对一个有修行的人来说,他能够认识出:“哦!原来这个就是我本具的心性,原来这个就是法性”但是对一个没有修持体验的人来说,他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明点最后融入到心间,他也没什么感觉,对他来说就像好像一切都消失了。而且因为他生前没有“止”的禅修,所以法性实相展现的时间很短,也很不稳定。同时,如果一个没有“观”的修持体验的人,他的法性显现也不清晰,这是为什么生前的修持很重要的原因。

在教本当中也有提到,对于一个没有任何修持经验的人来说,可能没有办法在此时抓住要点,认识到法性实相,这时候就可以修持“破瓦法”,或者说在刚才有提到的,这个时候也可以多去修持“六随念”,想本尊祈请,然后认识到空性和法性,这个很重要的。

——摘引自创古仁波切所著《寻找来世的居所》,由阿明录入并发布于“阿明藏博客”,题目为转发所加。


 

点我:

相关文章

印光大师:文钞摘录原文和白话2

印光大师:文钞摘录原文和白话2

印光大师文钞原文:三归者(归,亦作皈。皈字从白从反,取其反染成净之义。)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归投义。...

净空法师法语:一切随缘,不要攀缘,多事不如少事

净空法师法语:一切随缘,不要攀缘,多事不如少事

1.随缘就自在,攀缘就烦恼。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这样,我一定要那样。你这个“一定”,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就是造业。2.莲池大师教给我们,真正修行人决定不攀缘,决定...

明珠多杰仁波切:投生中阴往生极乐世界弥陀净土之

明珠多杰仁波切:投生中阴往生极乐世界弥陀净土之

那么在法性中阴的过程中,若我们还是无法解脱成佛的话,便会进一步转入投生中阴。在投生中阴中,我们无法完全解脱,但至少可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而进入佛的净土。这时前面那...

雪漠:开悟后,还要在生活中磨炼

雪漠:开悟后,还要在生活中磨炼

开悟后,还要在生活中磨炼 人的肉体很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所以得到了不要高兴,得不到也不要悲哀;挣了不要欣喜若狂,赔了不要沮丧。一切就是那么回事。你的心要...

烧香拜佛没感应?

烧香拜佛没感应?

烧香拜佛没感应,记得说这两个字,自然有感应经常有人到寺庙去拜佛,与其说是拜佛不如说是在求佛,很多是在求福,求财富、求长寿等等。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拜佛能改变自己的心...

《百业经》 忏悔的力量

《百业经》 忏悔的力量

  《百业经》是佛陀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动人的故事,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