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众修行

  昔日,佛陀在罗阅只国的灵鹫山中,为天人、国王及大臣宣说微妙法意。众人中,有一位比丘的个性非常刚强勇猛,佛陀观察其因缘后,便派他至有鬼神的山谷中修行。佛陀教导他於树下打坐,修数息观,藉着观察气息的长短使心念专一,以断除欲求,灭去烦恼之苦,达到涅盘的境界。

  比丘来到山谷,正想要打坐定心时,忽然听见山中鬼神说话的声音;因为只听得见声音,却看不到他们的形影,比丘感到万分恐惧,於是生起退悔之心。他心想:「我生於富贵人家,社会地位又高,今日出家修行竟要待在这杳无人烟的深山中,既无人陪伴,又没有行人路过,只有鬼神的声音经常出没吓唬人……」当他正准备离开时,世尊来到他的身边,并坐於树下。佛陀问比丘:「你独自一人在此,是否会感到害怕呢?」比丘向佛陀顶礼回答:「世尊,我不曾独处深山,所以在这里修行,实在感到担忧恐惧!」

  这时,有一只野象王来到附近,倚靠着大树躺卧下来,象王心想:「能够远离其他大象,是多麽快乐的事啊!」佛陀知道象王的心意,於是问比丘:「你知道这只象为什麽会来这里吗?」比丘回答:「不明白。」佛陀告诉比丘:「这只象的大小眷属多达五百多只,因为家眷众多,事情繁杂琐碎,感到厌烦,所以才离开象群,来到这里休息。大象心想:『能够脱离眷属之间的恩爱牢狱,是何等清凉欢喜的事呀!』大象只是畜生,都知道追求清闲幽静的生活,何况你是出家人,舍弃了家庭,不就是为了求道度人,怎麽才刚刚独自修行,就想要找寻伴侣?愚痴昏昧的伴侣,只会对你造成损害,还不如独自修道,没人与你谈天议论,才容易契证道果!」於是世尊说了一首偈语: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

  不与愚偕。乐戒学行,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如空野象。」

  佛陀说完偈语后,比丘心开意解,并且专心思惟佛陀的教诲,当下即证阿罗汉果。山中的鬼神听了佛陀的开示后亦有所领悟,不但皈依佛陀座下,并且遵从教诫,不再侵扰人民。

 

点我:

相关文章

大国师鸠摩罗什传奇

大国师鸠摩罗什传奇

  对鸠摩罗什来说,做为一个大修行人,深入般若和禅悦法喜远远超过任何欲界天中所有的快乐,当年他为吕光所逼娶阿竭耶末帝为妻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阿,好在如今也习惯了。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更大的痛苦还在后...

不贪非义之财,终感得一家骨肉团圆

不贪非义之财,终感得一家骨肉团圆

佛教故事:不贪非义之财,终感得一家骨肉团圆2018-03-19 中国佛教佛陀正法本意  明代时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东门外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人,老大吕玉,老二吕宝,老三吕珍。吕玉家的儿子叫喜儿,六岁那一年...

杀生恶报:业债生还的张屠户(10)

杀生恶报:业债生还的张屠户(10)

  《江慎修居士选录》【第二篇杀生恶报篇 第一章 屠宰】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铸板流通  民国十一年壬戍冬释印光谨撰  10.虚愿生痈的杭州郑某  杭州...

失望的牧牛人

失望的牧牛人

  佛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譬喻:有一位牧牛人,拥有二百五十头牛。他每天都会到一个水草丰足的旷野放牛,让牛群悠哉游哉吃草、喝水。但是,有一天忽然跑出一头老虎,咬死了一头牛。这二百五十头牛,因而少了一头...

棉线供养

棉线供养

  佛陀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一位织布师,名叫须摩,家中非常贫穷,没有任何财产,只有靠替人织布,赚取微薄的工资过活。  有一天,他想:「我因为前世没有布施,所以至今才会这么贫穷,如果现在...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40、商主善举

《释迦牟尼佛广传》:三、布施品40、商主善举

  前言: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