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提释王作比丘缘

  释迦牟尼佛夜半踰城出家,雪山苦行六年,最后于菩提树下成就无上佛道。成道后,游历诸国,弘法利生。不知不觉,离开家已十余载。

  一日,佛陀观察因缘已熟,于是带领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回到本国──迦毗罗卫国,度化释迦族人。由于释迦族本是高贵大姓,族人一向养尊处优,憍慢成习,不易度化。因此佛陀教令弟子,各各现出神通变化,随佛返国,以便折服族人的憍慢,令其信服。于是,佛陀身放光明,众比丘亦各显神力,随佛乘空飞行来到迦毗罗卫国。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听闻佛陀归国,即令全国上下清扫街道,洒香水、散妙花,持幢幡、宝盖及作歌舞伎乐,夹道奉迎佛陀入宫供养。其时,净饭王见佛陀的随从弟子虽各有大神力,但相貌、家世与佛陀的尊贵相比,不甚匹配。于是自释迦族中遴选了五百位形貌庄严的王孙贵戚,令其随佛出家,作佛侍从。

  佛陀令弟子优波离为大众剃除须发,剃发毕,众人来到僧中,欲受具戒,依法次第顶礼众僧。五百人中地位最尊、最贵的拔提释王也一一顶礼众僧,但来至优波离面前却迟迟不作礼。佛陀见此景,便问道:‘为何你独独不向优波离顶礼?’拔提释王回答:‘我是尊贵的刹帝利王种,优波离是出身低贱的首陀罗种,且未出家时还是我的奴仆,所以我不向他作礼。’佛陀即为拔提释王开示:‘人无贵贱之分,世间这些贫富贵贱都是幻化之境,无有真实;无论是贫富或贵贱,一旦面临人生的生离死别,其痛苦又有何差别呢?’当下,拔提释王烦恼销落,心生惭愧,便向优波离至诚礼拜。一时,大地为之震动,空中有声传来:‘拔提释王为求佛道,能放下高贵的身份,折服憍慢心,屈躬礼拜出身较自己低的优波离,真是值得赞叹啊!’

  受完戒的拔提释王,退坐一旁,专注聆听佛陀的教诲,立刻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果。

  证得阿罗汉果的拔提释王,常于墓间、树下居止,畅然快意,无有怖畏,并说道:‘以前在王宫时,虽有强健威猛的勇士执持武器,常护左右,我还是会感到恐惧不安;如今出家学道,一人独居于墓间,却没有丝毫的畏惧,真是自在!’阿难尊者经过时,听闻此语,心中深感讶异,‘为何拔提释王生于豪族,出家不久,即能证得阿罗汉果?’于是启请佛陀开示。

  佛陀慈愍地说道:‘久远以前,有一辟支佛圣者出外托钵,路途中,一位贫穷的路人正准备用手中仅有的大饼充饥,见到迎面而来的辟支佛,威仪庠序,心生欢喜,于是将大饼供养了辟支佛。辟支佛接受供养后,立即用神力跃入空中,展现空中行、空中卧、身上出水……种种神变。路人见了更心生敬仰,对佛法生起无比的信心。当时施饼的路人,即是现在的拔提释王。由于供养辟支佛的功德,生生世世常受人天快乐,尊荣豪贵。今世又得值遇佛法,出家修行,证得圣果。’

  拔提释王过去生殊胜的因缘,令阿难尊者及众比丘直叹布施功德不可思议,于法更加深信无疑,精勤修道。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九》

  省思

  锦衣玉食,是为贵吗?布衣粗食,可谓贫吗?

  论云:‘如来四部众皆同为释种,喻若四恒水各别有五百支,皆合入大海以等一味。’一切众生佛性本具,平等不二,不因富贵、贫贱……而有高下。只要一念觉悟,迷途知返,最后终当成佛。了达此理,就不会因世间财富而自恃轻他,亦能建构人生真正的价值定位,寻得安身立命之所。

 

点我:
返回列表

上一篇:离众修行

下一篇:有善根

相关文章

观世音菩萨的传说 “妙善公主”

观世音菩萨的传说 “妙善公主”

  妙善公主的传说,最早见《编年通论》第十卷。书中记载唐朝时的著名僧人,佛教律宗南山宗的创始人道宣法师(596年一667年),在终南山创设戒坛。道宣法师持戒严格,道行高超,已经修行达到可以接受天人...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北魏昙鸾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北魏昙鸾

  昙鸾。山西雁门人,年少时游历五台山,见到种种神迹灵异之事,因而发起信心剃度出家。读《大集经》时,由于经典的言词义理深奥微密,因此发心要为此经作批注。行文批注才过一半,就感得气疾,于是周遍各处去...

苦来自于欲

苦来自于欲

  佛陀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弘法时,一天早晨,佛陀着衣持钵,准备入城乞食。有一位阿支罗迦叶居士正准备出城办事,在往耆阇崛山的路上,他远远地便看到佛陀。阿支罗迦叶请示佛陀:‘世尊,我心中有一些疑惑,不...

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戒行(1)波罗蜜  一时,佛在竹林精舍(2),提婆达多要求佛陀教他学习神通法门,可是佛陀一向总是叫他先在人格修养上学习,不要贪求神通,因为神通与德行毫无关联,所...

高僧故事:佛门奇人预知时至当日投胎笑对旧友

高僧故事:佛门奇人预知时至当日投胎笑对旧友

  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出自《宋高僧传》,主人公是唐代高僧圆观法师。圆观法师之事在历史上影响极为久远,后世所谓“三生石”即源出于此。只是在流传过程中,法师名字也已改变(参见苏东坡撰《僧圆泽传》)...

忍能致胜

忍能致胜

  有一次在般若会上,佛陀知道须菩提已经断除人我的执着,但大慈大悲的佛陀,仍然苦口婆心引出自己修行的事迹,以增加须菩提行「无相布施」和「无我度生」的信心。佛陀像是回忆似的追述着往事道:  须菩提!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