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日常生活头一个要学随缘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末后这一段,『证无所得』。「无所得,又云无所有」,无所得跟无所有是一个意思,「即空慧」,这是真实智慧,空慧就是「无分别智」,这是大智慧。大智慧里面决定没有分别,要有分别,分别是烦恼,尘沙烦恼,执着是烦恼,见思烦恼。烦恼起来,智慧就没有了。于是我们就明白,极乐世界的菩萨根本就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体无相之真理」,体是体会,这样讲也行,体会无相的真理。也可以说这个体是本体,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没有相。这个前面我们学得多了,三种现象都没有。「自心无所执着,无诸分别,是曰无所得。」无论是在理体,或者在相象,都不会生心动念,都不会有分别执着。这是什么?真正晓得诸法实相,实相之体就是能生能现,不可得。自性所起的作用,这就是能生万法,《还源观》上讲的出生无尽。这些现象,「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阿赖耶、末那、意识。它们起作用,常常将自性所现的这些相让它产生变化。有几多变化?《还源观》上告诉我们「出生无尽」,那就是变化太多了,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为什么?随着你的念头在变,念头一动它就变了。所以说现象里头决定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决定找不到两个相同的。所以,相是虚幻的,它不是真实的,这是无所得的意思。

「《心经》曰:无智亦无得。」《大智度论》里面说,「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又《涅盘经》曰:无所得者,则名为慧,有所得者,名为无明。」这说得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无所得,你看破了,你放下了,这是智慧,真实智慧。为什么?你对于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你了解清楚了,你在这一切现象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跟菩萨一样。还起心动念你就错了,起心动念是迷了,起心动念是凡夫。所以有所得,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统统叫无明,无明是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你才会干这个事情。真正了解,你怎么会干这个事情?《心经》上所说的,这属于《般若经》,「无智亦无得」,无智是真实智慧。有智,有智就是无明。所以智能跟知识不一样,有智是知识,无智是智能。般若无知,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妙!知识怎么样?知识是有知,有所不知;智慧是无知,无所不知。你看看,它怎么会一样?智能能解决问题,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这个道理只有大乘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如果用粗显的话来给你说,为什么有知不能解决问题?有知,肯定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夹杂在里头,那就把问题愈来愈复杂了,搞复杂了,不能解决。无知,不但没有自私自利,连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都没有,他所现的是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所以无智亦无得,这是自性圆满的显露。得个什么?他真有得,得什么?他得的是遍法界虚空界,得的是大圆满,不是在里头得一个。这个事情,只有如来、法身菩萨知道,要不然人家学这个干什么?这是一切法里头,至真至实无上的妙法,经教里头称为究竟一乘。这些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先把它记熟,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这叫观照。

「又曰: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你看,我们拼命的追求,我要得到,得到什么?生死轮,这是轮回。起心动念那是造轮回业,你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够出得了轮回?真正想出轮回,不再造轮回业了。轮回业里头最重的就是执着。执着真放下了,还有分别、还有妄想,他能脱离六道轮回。所以我们就知道,六道轮回的业就是执着。有些人坚固的执着,这是成见。成见放下了,就能够恒顺众生,不再执着。分别心放下了,不但能恒顺众生,能随喜功德,这是真智慧。所以,「菩萨永断一切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他都断了,「是故菩萨名无所得」,这是真的。菩萨无为而无所不为,虽无所不为,真的是无为。为什么?他无所得。他为什么还要为?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所有一切都是为众生所施设的,没有自己,这是菩萨。为别人,里面也有一分为自己,还是为自己。菩萨是丝毫自己都没有,这一点要懂。菩萨度化众生,所有一切设施决定没有起心动念。他要起心动念,他就堕无明里去了,他就退转了,决定没有。所以,这些圣人的境界,我们完全不知道,我们总对他们怀疑,他为什么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对他一定有好处。祖师大德也随顺我们的意思,说有好处,有!什么好处?提升他自己境界。我们要问,他做这些好事是不是有提升自己境界的念头?给诸位说,没有。他要有这个念头,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是不是提升?真提升,无念无为才提升。有念有为只有往下坠落,哪有提升?没这个道理。我们学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头一个要学随缘,什么都好,不要自己有意思,不要自己一定想这样做、那么做,得到这个、得到那个,都不要,你才真正与大乘相应。否则的话,学的是大乘,但是所作所为依旧是凡夫行,依旧是轮回心,大乘真实的利益你没有得到。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才真得到。

底下,「《涅盘》之说,真究竟了义之语也」。这是我们要细心去体会的,《涅盘经》里面所说的,「无所得者,则名为慧,有所得者,名为无明;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这个话真正是究竟了义之说。「又证无所得者,《仁王经良贲疏》曰:无所得心者,无分别智也」。这是《仁王经疏》上的一句话,这真正是菩萨境界。于一切法,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眼对色,耳对音声,乃至于意对一切法,意是念头,真正不分别,就是我们经题上的「平等」。平等是不分别,平等心现前,平等性智,一定没有所得的心。无所得心就是无分别智的起用,无分别智是体,无所得心是作用,有体有用。从用上看到你的体,从体上看到你的作用,这都是修行真实的境界。我们在大乘,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没到这个境界,生凡圣同居土,生方便有余土。契入这个境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是禅宗里面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这个境界,普通人没有。但是我们明白之后,我们要生活当中去练。练什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两句话,去认真学习,「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要过分执着自己的意思。学什么?什么都好,什么都随缘。

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学得不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可以以他做榜样,就是弘一大师。弘一大师没出家之前,特别是年轻时候在日本留学,我们看那些故事,那不是假的,他那种分别执着是超人的。跟朋友约会,朋友来看他,约到八点钟,早晨八点钟的时候你来。他一定准时,如果八点一分,他门关到,他不见你,你失信,你不守信用,不见你,下一次再约。真不容易,准时,早到了不行,迟到了也不行。那么执着,成见非常深。以后学佛之后,全放下了,什么都好。他在新加坡访问,所以新加坡他的朋友也很多。老和尚告诉我,弘一大师最好伺候,什么都好,一丝毫挑剔都没有,饮食、起居样样随缘,一点都不讲究。这是什么?这是弘一大师学佛之后,真正得到大乘经的受用,他不但好学,他真做到。他每天的功课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最后这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念得很熟,这一卷经他能够背诵。转心,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这是无所得心的一分。不认真落实,烦恼去不掉,智慧就不能开。

 

点我:

相关文章

坐得越长寿命越短:堵血管,伤脊柱,诱发癌症

坐得越长寿命越短:堵血管,伤脊柱,诱发癌症

曾几何时,坐办公室是人们最羡慕的工作之一,可现代社会中,“坐”早已从一种享受变成对健康的奴役。忙碌的8小时中,屁股不得不时刻黏在椅子上,让大多数人越坐越懒,健康状...

清净法师:《认识因果》第九章心怀宽容

清净法师:《认识因果》第九章心怀宽容

宽容,就是宽广的包容,因为宽阔广大,所以,才足以包容,包容那清净的,也包容那污秽的,包容善,也包容不善,就像宽广的大地,不拒清净污秽,也像浩瀚的大海,不拒百川细流...

宣化上人:要把一切都放下,才能得到这个真正的、

宣化上人:要把一切都放下,才能得到这个真正的、

《大乘妙法莲华经浅释》经前悬谈◎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心法怎么妙呢?所有...

大愿法师:为什么会越来越多人得癌症?

大愿法师:为什么会越来越多人得癌症?

      现在医学很昌明,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什么?癌症越来越多了。很多人都麻木了,觉得家里面可能有什么亲属会有什么癌症,可能差不多渐渐都麻木,都...

俄波活佛: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只要念一句咒语

俄波活佛:生气的时候,不要说话,只要念一句咒语

发脾气,观察一下,这是自己心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你们是一家人,一起住的时间不长,以后在一起的时间也不长,在一起住啊,一起吃饭啊,天天吵架,自己也不舒服,别人也...

众生芸芸,如何尽收眼底

众生芸芸,如何尽收眼底

 有道禅师的禅堂里,除了出家众的禅者以外,也接受在家信徒进来参禅。他希望在家众里,也能出几位像苏东坡、王阳明这样的禅者。其中有一位叫王德胜的在家居士,他道心非常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