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随缘”不是“随便”,所谓的宿命是

了烦脱俗 连载

卷七 完满的境界

清净的信仰,这在佛教,尤其在密法里是很特别的境界。如果你的心是清净的,那么你看到的一切将会是清净的;如果你看到的是脏乱的,表示你的心也是脏乱的。不如我们意、不顺我们心的时候,要记得检讨自己的内心世界,自省是非常好的。

80

随缘是让缘分成熟

佛陀是梵文的发音,意思是觉悟者。所谓的觉悟,就是他的潜能开发到了完美的境界。

释迦牟尼佛的智商和情商都已经开发到了一个完美境界,这就是觉悟,我们称他为觉悟者——佛陀。

他觉悟了,明白万事万物都是来自因缘和合。

比如有个名叫嘎玛的喇嘛要来上海,大家在手机或互联网上发布信息,说这个人会讲中文,最好都能来听他讲课,通过他来了解佛教。

很多人知道这个消息,最初产生来听课的念头,然后传播这个信息,直到确认要来参加这个聚会,是要付出很多的,诸如路上的辛苦、家人的阻碍、工作的耽误、经济的困难等,这各种各样的综合力量就是“缘”。

随缘,就是排除了以上种种阻碍和干扰后,最终得到圆满的结果,表示因缘全部到齐了,随了缘了。

又比如其他人都到了,但你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来,那么说缘分还是没有成熟。

所以,随缘就是我们经过努力让这个缘分成熟。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痛苦烦恼,就会说“这是业力啦”,别人就会说我们是宿命论者,把什么都归为业力。这是好事。如果一个人都不认自己的命,那他怎么去创造新的命运?

我们常常由于对一些名词理解片面,就把它简单化了。如前面提到的“缘分”,需要综合那么多的力量:首先我要学习,然后有能力去讲课、传播;你们则需要福报和因缘成熟,有些是你们所看不见的,当然今生的努力你们是可以看见的。

我们往往认为这些都是轻易可以得到的,把“随缘”看成了“随便”,做事情不做努力,就说“那就随缘吧”,其实是随便。

我们讲因缘和合,是经过多方努力后创造出来的结果,不管是好还是坏都坦然面对,这叫随缘。

所谓的宿命是你自己播种的。大家都想要最好的工作,钱赚得最多,事情最轻松,没人来烦恼,活在快乐里。问题是这种局面谁都没有办法做到。承认做不到,承认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完成的,就是宿命。

但是,尽管一个人做不到,有了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更多的人,大家的力量合在一起,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东西来。

业力的播种,我们无法改变宿命,就如同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出生,无法改变我们的父母。

无论我们是降生在贫穷的山区,还是在繁华的都市,有贫穷的父母还是有富有的父母,都是环境在选择我们,而不是我们去选择环境,这就是所谓的宿命,你命该如此。

但是,命只是一颗果实,它要成熟,要让它长成怎样的果实,是我们可以去决定的;通过缘分来决定,通过众多人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福报”来决定。

福报,就是我们辛苦累积下来的种子,成熟了,就是因果里的“果”,善的叫善报,恶的叫恶报,是同一颗种子累积下来以后不同的成熟方式。

我们有很多东西不能选择,出生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

健康的父母不一定会生健康的小孩,残障的父母不一定生残障的小孩,这是由以前的业力来定的。

如果没有因果业力,好的种子长出来的果实一定是好的。但这个是不可能的,它们只是借助了父母的一个躯壳而已,这个躯壳是好是坏是由我们自身的很多因素决定,而不是父母决定的。

习气从以前带来,有的小孩一生下来就喜欢杀生,有的小孩看见动物就特别欢喜,去呵护去亲近;有的小孩从小脾气特别好,很安静,有的小孩则脾气暴躁。

同一个父母生的孩子,性格、脾气都不可能一样,说明以前播种的业力对今生是绝对有影响的。

出生无非就是换壳,从好的壳换成坏的壳,或者从坏的壳换成好的壳;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是可以改变的,要改变就需要力量。

 

点我:

相关文章

正信正行·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8203

正信正行·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8203

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

心大路则宽,心小事则难,做​人需要

心大路则宽,心小事则难,做​人需要

人可以走弯路,但是不能一次一次的伤害自己,经历是让你清醒,而不是越来越不认清现实。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没有经历就无法理解智慧...

妙祥法师:打坐与念佛的目的

妙祥法师:打坐与念佛的目的

问:比如说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原来有很多人劝说:你尽量别坐禅、别打坐,那样子容易……答:越静的时候越要坐。  问:但是盘腿、合掌,金刚持念佛(小声念佛)。答:不要...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L 11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L 11

1175经(紧兽喻经):本经以紧兽为喻,告诫比丘不要为表象所惑,而要拥有正知正见与正观,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如实观察,如此方得清净无染。 佛教自传入中国,自南北朝...

南怀瑾:看完这个再也不生气了

南怀瑾:看完这个再也不生气了

古时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求教,高僧听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里, 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 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

圣严法师:修行的拜佛有三层意义:忏悔罪过、修持

圣严法师:修行的拜佛有三层意义:忏悔罪过、修持

文/圣严法师一般人拜佛,多为追求财势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萨行,故对人格的成长亦无助益,甚至还有鼓励人去投机取巧,走偏锋的负面作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