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今天学佛,要不要学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

人之被境界所转,迷失了自性,心里面天天围绕著名利,围绕着五欲六尘,贪图享受,这就是人为什么迷了?就为这个迷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开悟,我们迷得太久了,开悟必须要有方法,佛家讲要有方便。方便是什么?舍弃名利,放下享受,释迦牟尼佛做个样子给我们看,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做出这个样子来。什么意思?这个样子能开悟,这个样子能证果。如果不是这个样子,佛法怎么修、怎么学,你也开不了悟,你也证不了果。你所学习到的,今天的话说佛学常识,佛法的皮毛,学了一点是外表,境界转不过来,你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古人所谓“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个意思是说,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今天学佛,要不要学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没有必要;但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的意思,我们要懂得。放下,形式上放下不重要,重要是实质,实质是心理上的放下;也就是心里决定没有名利,决定没有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随缘度日,理得心安,这就对了。如果一定要执着,每天出去托钵,每天大树底下去打坐,这种方法在古代行,能度众生,一些众生看到你修苦行,对你很尊敬,很佩服你。现在不行了,现在如果说学佛一定要受这个生活,把人都吓跑了,没人敢来,谁敢学佛?所以哪一个时代,哪一种作法,我们要很清楚,这就是佛家讲的“随类现身,随缘说法”。

现在众生是什么根机?他已经贪图享受成了习惯。不要说别的,今天电没有、水没有了,他就苦不堪言。你叫他念佛,他心都不能安,没有水、没有电还念什么佛?佛不念了,教也不学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菩萨示现的真实义,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绝不贪图这个环境,有,很好;没有,也很好。要在这个有里面,锻炼将来没有也很好、也很自在,你的功夫就成功了。有好,没有就不好,这不行!所以要从这个地方去锻炼,《华严》末后,五十三参讲历事炼心。所以真正修行人,不受环境的干扰,什么样的环境都自在,什么样的环境都没有贪恋,心如虚空。

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埃是什么?尘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为什么心那么清净?他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本来无一物。所有这些现象是幻相,《金刚经》上讲:“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惠能大师入这个境界,所以他不被境界所转,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佛心,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平等觉从哪里修?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清净平等觉。我们今天是依《无量寿经》来修清净平等觉的,这才显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学佛最重要的要体会佛的心,佛为我们说法的心,不仅是佛的言语,佛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心地的清净平等觉。我们从他的言说、从他的举止,入他的境界,入清净平等觉的境界,我们的修学就成功,就得真实利益。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

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 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

印光大师:教子女当于根本上著手,所谓根本是什么

印光大师:教子女当于根本上著手,所谓根本是什么

「教子女当于根本上著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熔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预知,况出模乎。近...

星云大师:从感情的占有到奉献

星云大师:从感情的占有到奉献

感情是自私的,俗语说: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细砂。连三岁小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也往往不容许别人来占有,夫妻间的感情更不许有第三者的侵入。因此,当感情受到外人侵犯时,就会发生许多问题。 其实,真正的感情...

不可妄自尊大而轻视古德,又不可甘心暴弃而不为豪杰

不可妄自尊大而轻视古德,又不可甘心暴弃而不为豪杰

【原文】 本朝尊宿①,自洪武②至今,殆不多见。无论唐宋,只如元之中峰③、天如诸老,今代唯琦楚石④一人可与驰骋上下,况古之又古耶!得非世愈降、障愈深耶?豪杰固无文王犹兴,毕竟星中之月而已。然则末法中人...

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脱死出离三界

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脱死出离三界

世间人为了传宗接代,夫妇之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以佛法来讲,无边的大苦都是因为有夫妇之事,才有这个苦。所以,真佛法不但讲夫妇之邪淫不可有,连夫妇之正淫也要断,这就是出家人不结婚的道理。其实情欲是生死之...

随喜是增长自己功德最便宜的事

随喜是增长自己功德最便宜的事

随喜功德,随喜一切众生、随喜一切诸佛菩萨,愿一切众生舍离嫉妒障碍,看见人家有一点善事、有一点进步、对三宝有功德,都应当赞叹随喜。 若师长对某同学、师兄弟表扬了一句,你就生起嫉妒心,说:有些事我也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