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今天学佛,要不要学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

人之被境界所转,迷失了自性,心里面天天围绕著名利,围绕着五欲六尘,贪图享受,这就是人为什么迷了?就为这个迷的。所以佛教给我们开悟,我们迷得太久了,开悟必须要有方法,佛家讲要有方便。方便是什么?舍弃名利,放下享受,释迦牟尼佛做个样子给我们看,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做出这个样子来。什么意思?这个样子能开悟,这个样子能证果。如果不是这个样子,佛法怎么修、怎么学,你也开不了悟,你也证不了果。你所学习到的,今天的话说佛学常识,佛法的皮毛,学了一点是外表,境界转不过来,你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古人所谓“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个意思是说,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

今天学佛,要不要学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没有必要;但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的意思,我们要懂得。放下,形式上放下不重要,重要是实质,实质是心理上的放下;也就是心里决定没有名利,决定没有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随缘度日,理得心安,这就对了。如果一定要执着,每天出去托钵,每天大树底下去打坐,这种方法在古代行,能度众生,一些众生看到你修苦行,对你很尊敬,很佩服你。现在不行了,现在如果说学佛一定要受这个生活,把人都吓跑了,没人敢来,谁敢学佛?所以哪一个时代,哪一种作法,我们要很清楚,这就是佛家讲的“随类现身,随缘说法”。

现在众生是什么根机?他已经贪图享受成了习惯。不要说别的,今天电没有、水没有了,他就苦不堪言。你叫他念佛,他心都不能安,没有水、没有电还念什么佛?佛不念了,教也不学了。所以一定要懂得佛菩萨示现的真实义,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绝不贪图这个环境,有,很好;没有,也很好。要在这个有里面,锻炼将来没有也很好、也很自在,你的功夫就成功了。有好,没有就不好,这不行!所以要从这个地方去锻炼,《华严》末后,五十三参讲历事炼心。所以真正修行人,不受环境的干扰,什么样的环境都自在,什么样的环境都没有贪恋,心如虚空。

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尘埃是什么?尘埃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他为什么心那么清净?他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本来无一物。所有这些现象是幻相,《金刚经》上讲:“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惠能大师入这个境界,所以他不被境界所转,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佛心,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平等觉从哪里修?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清净平等觉。我们今天是依《无量寿经》来修清净平等觉的,这才显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学佛最重要的要体会佛的心,佛为我们说法的心,不仅是佛的言语,佛的一举一动,显示出他心地的清净平等觉。我们从他的言说、从他的举止,入他的境界,入清净平等觉的境界,我们的修学就成功,就得真实利益。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享福是没有福的人

享福是没有福的人

有福不享不是傻瓜吗?很多人希望享福,实际上享福的人却是没有福的人。我们现在提倡心灵环保、礼仪环保、生活环保,环保的原则就是佛教徒的生活原则,也就是简单、朴素、整齐、清洁、卫生、健康。 所谓享福是享什么...

不孝养父母就孝养子女吧

不孝养父母就孝养子女吧

清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祭祖孝亲的优良传统。现在国家还专门为此设定了法定假日,上顺天意,下体民情,英明之极。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孝养父母是第一福田”,近...

夫妻是缘子女是债

夫妻是缘子女是债

自古明训:夫妻是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子女是债,讨债、还债、无债不来。 夫妻是缘,皆因宿世宿债之情缘,可概括为善缘、恶缘,无缘不聚。 子女是债,皆因宿世债...

一息不来,即属后世

一息不来,即属后世

一息不来,即属后世。此时纵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亦无用处。若不及早修持净业,待到此时,方知虚受此生。枉将宿生所种善根,尽消耗于之乎者也中矣。可不哀哉。 净土法门,贵乎实行。今既知之,当随分随力行之,方...

六字洪名的实相之道,一刻也不要离开

六字洪名的实相之道,一刻也不要离开

阿弥陀佛彻证法界实相理体,同时又把他无央数劫的积功累德、六度万行所有的功德,全都凝聚在六字名号当中,来传达给我们。 当我们念这个名号的时候,当下就跟阿弥陀佛的法身理体、他的无量的智慧、光明神通就产生...

佛预言出家人容易得两种「恶疮」

佛预言出家人容易得两种「恶疮」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又出家人有二痈疮,何谓为二?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其罪。 此外,出家人还会有两种痈疮,是哪两种痈疮?第一种是求见他人过失;第二种是遮掩自身罪行。痈疮如同毒瘤,侵蚀健康,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