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壹、明发愿人位

壹、 明发愿人位

法藏菩萨发愿时之地位,诸师所判,各有所主,众说不一。净影大师判二重发心,即初「寻发无上正真道意」是地前世间发心,后「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是地上出世发心。义寂大师、玄一大师同之。璟兴大师破净影大师,认为地前十向满位菩萨一重发心。良忠、望西二师则同判为初地发心。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则判为:「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若根据《璎珞经》说六种性,即:习种性〔十住〕性种性〔十行〕道种性〔十向〕圣种性〔十地〕等觉性妙觉性。今圣种性当为第四,即十地位。若根据《仁王经》说五忍,即:伏忍〔三贤〕信忍〔初、二、三地〕顺忍〔四、五、六地〕无生忍〔七、八、九地〕寂灭忍〔十地〕。今无生忍当其第四。由上二经,故知于十地中七、八、九地发心也明矣。善导大师之门弟怀感法师《释净土群疑论》云:「法藏比丘,如经所赞,是大菩萨,十地圣人,非是地前三贤大士。」

如上诸师所判,皆从因论,实则法藏从如来生,垂形示名,其德难思;又复久远古佛,果后方便,数数出现,十劫成道,无量中一,其因位相,岂可测度?惟昙鸾大师所判乃从果向因论,是别途义;与诸师所判从因向果论,是通途义,立论不同也。

今净土行者,宜采昙鸾大师所判,盖法藏乃久远古佛,从本示迹,发愿度众,诸经所明,今列举数端,以作明证:依《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云:「世尊告阿难曰:彼法藏比丘,为度十方世界一切有情,虽起超世愿,修无量大行,是本久远实成本有法身常住。」依《无量寿庄严经》云:「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依《无边门陀罗尼经》举弥陀因地名为「不可思议功德宝吉祥法师」。依《法华经》举弥陀因地名为「大通第九王子」。依《贤劫经》举弥陀因地名为「德华王」。依《如来智印经》举弥陀因地名为「慧起王」。依《悲华经》举弥陀因地名为「无诤念王」。

如上诸经可知,法藏菩萨,数数示现发愿修行,数数成佛利济群生,吾人旷劫空过,何其哀哉!此生今日,何其有幸,得遇本愿,岂可不闻信奉行,再堕苦海矣!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违背天道而行,就会遭致灾殃

违背天道而行,就会遭致灾殃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是意必固我,那就绝对你干不成任何事情,一干事情一定碰壁,因为你跟天道相违,惠迪吉,从逆凶 ,《尚书》的这句话太好了,你顺着天道而行,天就给你吉祥,你违背天道而行,就会遭致灾殃啊。 所...

宣化上人:道德是为人的根本

宣化上人:道德是为人的根本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江河之水后浪推前浪,韶华易逝,世上青年逐老年,这样随之逐之,渐渐又归于老死朽灭,无踪无影,足见一切无常。 正因为一切无常,所以我们应该赶快找一个归宿,在座各位,总算幸运,找来找去,...

海涛法师《名人语录之黄金的重量》

海涛法师《名人语录之黄金的重量》

一 1.贫穷并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我只不过比他们少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东西而已。(安徒生) 2.一般说来,节俭两个字的解释,似乎是「省钱的方法」;其实不对,应该解释为「用钱的方法」。我们应该把钱用得清清楚...

法清法师:常念佛法众

法清法师:常念佛法众

常念佛法众...

记得这句佛号,把它当做第一要事

记得这句佛号,把它当做第一要事

一般说来不忘就是证,老记得这句佛号,老把它当做主要的一件事。 我常常说,不要求你把佛法当做唯一的,只要求把它当做第一件事,这个要求不是很高。如果要求你把它当做唯一的,别的都放下,那只能专心去修持了。...

慧光法师:念佛就是让我们还本归原

慧光法师:念佛就是让我们还本归原

念佛就是让我们还本归原 --慧光和上开示--   「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常住佛。」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学习好好照顾自己这一念清净的心。 「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