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壹、明发愿人位
壹、 明发愿人位 法藏菩萨发愿时之地位,诸师所判,各有所主,众说不一。净影大师判二重发心,即初「寻发无上正真道意」是地前世间发心,后「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是地上出世发心。义寂大师、玄一大师同之。璟兴大师破净影大师,认为地前十向满位菩萨一重发心。良忠、望西二师则同判为初地发心。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则判为:「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若根据《璎珞经》说六种性,即:习种性〔十住〕性种性〔十行〕道种性〔十向〕圣种性〔十地〕等觉性妙觉性。今圣种性当为第四,即十地位。若根据《仁王经》说五忍,即:伏忍〔三贤〕信忍〔初、二、三地〕顺忍〔四、五、六地〕无生忍〔七、八、九地〕寂灭忍〔十地〕。今无生忍当其第四。由上二经,故知于十地中七、八、九地发心也明矣。善导大师之门弟怀感法师《释净土群疑论》云:「法藏比丘,如经所赞,是大菩萨,十地圣人,非是地前三贤大士。」 如上诸师所判,皆从因论,实则法藏从如来生,垂形示名,其德难思;又复久远古佛,果后方便,数数出现,十劫成道,无量中一,其因位相,岂可测度?惟昙鸾大师所判乃从果向因论,是别途义;与诸师所判从因向果论,是通途义,立论不同也。 今净土行者,宜采昙鸾大师所判,盖法藏乃久远古佛,从本示迹,发愿度众,诸经所明,今列举数端,以作明证:依《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云:「世尊告阿难曰:彼法藏比丘,为度十方世界一切有情,虽起超世愿,修无量大行,是本久远实成本有法身常住。」依《无量寿庄严经》云:「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依《无边门陀罗尼经》举弥陀因地名为「不可思议功德宝吉祥法师」。依《法华经》举弥陀因地名为「大通第九王子」。依《贤劫经》举弥陀因地名为「德华王」。依《如来智印经》举弥陀因地名为「慧起王」。依《悲华经》举弥陀因地名为「无诤念王」。 如上诸经可知,法藏菩萨,数数示现发愿修行,数数成佛利济群生,吾人旷劫空过,何其哀哉!此生今日,何其有幸,得遇本愿,岂可不闻信奉行,再堕苦海矣! 你拜第一天,没离开;拜第二天,最多七天,这些灾难都能离开了。你经过一个七,绝对能离开,以七天为限。 当你没拜忏时候,你平平静静的,很好、很安静,但你拜忏就不同了。拜忏有时候过去的业现,有时候现在的业... 四所被阶品,分二:初料简,二总收。初料简。已知此经文略义丰,言近旨远,未委被何根器,有何阶等?先明料简,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 先明根器,有是有非;次别阶等,有胜有劣。欲令舍... 问:导演李安近年非常风光,但他在成功之前,有六年时光是失业在家的。您当年也曾无处可去。在情势看来黯淡,别人都不看好时,如何能有自知之明,坚持走下去呢? 答:其实,我当年并不是完全无处可去;而且我也相信... 您得闻此法宝,能消灭无始以来所有恶业障,离众病厄,为一切人之所爱敬。或至临终,必得奉见十方诸佛,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您若能修习,假使无量诸佛如来于一劫中,... 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生起错误的观念,觉得我们这个人生毫无意思,因而引起消极悲观,对于人生应该怎样努力向上,就缺乏力量,这是一种被误解得最普遍的,社会一般每拿这消极悲观的... (第一讲) 我们尊敬的化通长老慈悲,真常法师慈悲,各位常住师父慈悲,各位居士同修,大家下午吉祥。 感恩我们祖印道场,常住成就这个法缘,今天本人也是再次在这个法堂,跟大家来共同学修稀有难得的佛法。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