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叁、叹所发无上

叁、叹所发无上

法藏菩萨于五劫中选择摄取,述心中所欲望,称为超发无上殊胜之愿,自以无碍辩才宣之,说四十八愿。然则一一愿皆是超世无上殊胜之愿,故偈文曰「我建超世愿」。言超世者,不但超过三乘,且超过诸佛之愿。既言「殊胜」,对诸佛为胜,犹是相对,更加「无上」乃彰绝待无比之义。

问:既然善恶粗妙相对,舍粗取妙,何言绝待?

答:此义解有三重:净秽相对 自他相对凡圣相对。

净秽相对:《无量寿经》曰:「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且如天台辨立四土:诸佛国土是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故随心垢净而见土有粗妙。凡圣同居土对方便有余土则为秽,见思未断故;又方便有余土对实报庄严土,则方便有余土为粗、实报庄严土为妙;又实报庄严土对常寂光净土,则实报庄严土为粗、常寂光净土为妙。如是相对,净秽、粗妙不定也。今净土门,此娑婆世界为秽、彼十方佛土为净,故说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净土法门乃弥陀佛愿誓救秽土恶机,是秽土与净土相对,故言选择。

自他相对:《无量寿经》曰:「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我已摄取为自,二百一十亿为他。选择他诸佛国土之善恶、摄取其善妙以为己有,故云我已摄取。法藏所摄二百一十亿种种不同诸佛剎土,既摄取为己有,则唯是庄严妙土而不同于诸佛国土。

凡圣相对:凡约通途佛土者,诸佛究竟妙果三德秘藏,唯佛一人居净土境也。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犹绝无分,况一毫未断惑者乎?法藏心愿若此,则何能称为超世无上?又何劳五劫思惟?盖法藏所愿不轻,但欲令一丝一毫未断惑业之凡愚,永拔生死根,速成无上觉,为之五劫思惟,永劫修行,故称超世无上。如是三种相对,显示法藏心愿,无有诸佛可比也。

问:四十八愿,有生起次第乎?

答:一一愿文,大意有次。谓本愿意,正被凡夫,傍通圣人,依正意故,先说摄凡;依傍通故,后说摄圣。又初之二愿,愿众生离苦,后之九愿,愿众生得乐;苦受急除,故在先也,苦除必乐,是故为次。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星云大师:佛教对「人生命运」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人生命运」的看法

「世间上,不论是富商巨贾,或是贩夫走卒,每个人对自我都有一些期许和信仰。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有的人相信金钱万能,有的人相信权势有力,有的人相信情爱美好,有的人相信友谊关怀胜过一切。当然,也有的人相...

耐得住才能成就大器

耐得住才能成就大器

记得过去有一部日本影片,内容描述孙悟空修行的过程。影片里唐三藏对孙悟空说︰"你若要随我学道,必须天天站在同一个地方一百天;站过之后,跪在那里一百天;跪过以后,举起双手一百天;然后浸到水里一百...

不论哪部经,你都不要去执著

不论哪部经,你都不要去执著

佛说法是对缘的、对机的,不是佛想说法。大家看每一部经,除《阿弥陀经》之外,都有请,三请而后说。佛说法的因缘是为众生。哪一类的众生,给他说哪一类的法,不是一切众生,都普遍得闻的。 这我们大家读这个《地...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不起贪计身见愿

第十 不起贪计身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这一愿意谓:设使我成佛时,国中天人以般若的空性,破除对身见的贪恋执著;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阿弥...

慧律法师《业与无明》

慧律法师《业与无明》

芸芸众生,一念无明,遮掩自性,困惑造业,由业受苦,终至不能自拔。 依惑造业,业苦无尽,这种重复的轮回,在学佛的过程申,必须加以追根究底! 什么是「业」?梵语Karman,音译为「羯磨」,义译为「造作」...

杨维中教授: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

杨维中教授: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编辑:杨维中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