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雲居士:浅谈魔
浅谈魔 药师山紫云居士 前言 《大日经》、《金刚顶经》等都强调修习三昧秘法时,须先断三业五毒心,否则必入魔障,对弟子的选择要求严格是有道理的。 笔者学佛以后,了知魔与鬼并不同。鬼是指阴界、饿鬼、药叉、地狱众生。魔是指天魔,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如六欲天、四胜天、四空天、大梵天、无想天及阿那含天中。 笔者愿以此机缘,介绍为什么有魔、魔的种类、受魔障时的行为特质,魔喜欢什么?魔最怕什么?魔的相是什么?魔也是善知识吗?为什么有魔障?如何破除魔障?但愿此文章能助修行者平安渡过魔障,同时愿诸魔大德们也能入佛门共证菩提。 一、为什么有魔?何谓魔? 二、魔的种类 2.修行人的执着心召引魔障,显现出下列的心: 三、受魔障时的行为特质 2.《楞严经》上叙述出五十种阴魔,那是指色受想行识中所显现的相状。修行现出一种善境界,须不执着,毕竟不是「空」(十方圆明)。若出现魔障时,一定要告知善知识。 四、魔喜欢什么?最怕什么?魔的相是什么? 五、为什么有魔障? 1.修行人心具有业障,因业障引发魔障而使业障更为扩大,若不具此业,魔力着力点消失,也不会有魔障。所以,在修行中须警惕、忏悔业障。修「心」可以成佛也会遇魔仍是与个人业障有关。 2.个人过往因果而现魔障,须求助佛菩萨:如《楞严经》所述:阿难与魔登伽女有五百世姻缘。一但相遇情缘显现,差一点破了道业,仍有赖本师佛相救,才能免此一难。此外,《楞严经》也说出淫业不断,修行如煮沙成饭。淫业的处理方式须受善知识指导,非单一种断除法,淫业重则容易遭淫魔伤害而妨碍道业。 3.众生共业因果而现国土不安:如风灾、瘟疫、水灾、大的车祸、天灾人祸及兵灾等,除人为因素之外,大多有其特别原因。要能得到国土太平、风调雨顺及五榖丰收,须做到法界的公平、圆满、无怨。且众生之间也要减少对立、冲突、谩骂、嗔恨、杀斗。此外,要知道今生果报纵未显出,但往后时空相遇时,也无法侥幸而过,勿忘业种总是如影随形。 六、魔是善知识吗? 相对的,也唯有在魔障的过程中,修行者能了知自己所犯的业及内心的问题,由业障罪相中走出,才能入佛知见。由这些看来,魔真是我们修行人的善知识。 此外,在《法华经譬喻品》也提及:(此段以渡过魔考,开始修习清净法)「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故谓是魔所为。闻佛柔软音,深远彻妙,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疑悔永尽,安住实智中。」 修行者因无三业五毒心,渡过魔障后,所以能闻佛柔软音,修习清净法,进入实智中、法喜充满、渡生无碍。 《大日经》内云:「安住瑜伽座,循念诸如来」,有魔障及业障是无法安住瑜伽座,也无法念如来。一般人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应该说明修行有进步了,下一个阶段的考验来了。如此以心制心,一直到清净心出现,即可安住实智中,所以说魔是善知识。 七、如何破除魔障? 八、总结 谈到佛教,大家总是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孺皆晓的名词,慈悲为怀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但是许多人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义。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尤其是大... 序 - 直悟生命的本源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固然造就了繁荣进步,但是也因为变迁快速、步调紧张,而使得个人心里积压了多重的焦虑和苦闷,无法纾解。在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可谓一大讽刺。而佛教所谓的「... 念佛法,不论男女僧俗,贵贱贤愚,无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 法法平等为念佛 ——二〇一一年夏安居佛七开示 ◎妙祥法师讲述 ◎起七开示 时间:二〇一一年七月初一 地点:辽宁海城大悲寺法堂 听众:全体僧众 这次结夏安居快要... 释尊一代时教,应机随缘宣说权实渐顿种种法门,众生随修一法,皆可入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然就浊世众生根机而论,八万四千通途法门,或崎岖难行,或迂回曲折,或高玄难入。而持名念佛,无论根机利钝皆可持念,...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须知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禅、教、密等各宗,皆须断惑证真,方可了生脱死。断惑证真,岂易言哉? 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亦非人人可以如是。况密宗每以神通吸动人。师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