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雲居士:居士学佛对净土修行的认知

居士学佛对净土修行的认知

药师山紫云居士

药师山近期发现有些修行人,因为因果业障关系,修行上无法突破,又急于上求佛道以致于身心俱疲。

由于佛菩萨的慈悲心,故而以方便法协助修行人有一个身心的避风港。这就是净土法门。药师山开出修东日课及修西日课,用以安住修行者的心。因深信佛力而得以回归边缘化土或是净土。

要回净土,则必须有一些基本的修行认知。下列叙述一二,以供各位参考:

一、认识净土有关经典:

本师佛在世间留下的经典,如: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药师经及药师七佛经等。经典的内容有详细描述净土的相貌、如何回净土、如何修行及回净土的条件等等。其目的是希望世间人能因为净土的美好清静,而能发愿回净土。

二、「发愿」以愿力回净土:

净土的经典中皆叙述出佛的愿力及消业障的种种胜境。修行者的愿力要强,学习且认同佛的愿力,如此才有机会回到某某净土,接受某某佛国菩萨的教化。或再由此处转到其他佛国处。

三、行悔以普贤行愿品为主:

修行者在修行时,笔者常说及所谓修行即是要随时以自觉心行忏悔。如此修行才能一步步的如蜗牛爬行前进。若内心执着、成见甚深,修行是不会再进步的。甚至落入外道、邪见及魔道。不可不戒之慎之。唯有行忏悔法门改变自心才能突破现况,破除修行的障碍。

佛经普贤行愿品内有十项,其中有「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此为忏悔中的精华语句,愿大家能回心观照自己过去所做的事,尤其在承受因果之苦后,能领会到忏悔之重要性,能深信自己过去不当的作为,由内心深处起心忏悔。重大的业障或因果,若能因此消除,回净土的机会将因此大增。因此,忏悔法门是回净土的重要法门。

无明业障在内心有不同的层次。有属于第六识、第七识或第八识……,都须用不同的方式或咒语才能消除,如此忏悔到深层的潜意识中。

最后,终有一日必如钻木取火般,能以「火大三昧法」烧毁妄心中的业障。一般人的业障非常厚,贪嗔痴三业如蜘蛛网般缠缚着本心。所以每部经典都强调离垢则见本心,了知光亮无比的本心,才能在日月轮中安住。所谓日月轮即是中观之意,此时至少已经是八地的大修行者。而入佛三昧及曼荼罗修行至少也要具有此能力,才能安住本心、学习妙法用以渡生。

四、如法修行一门深入增加慧种:

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又如「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中说「以耳根入空性」。再如「大日经」内的「本尊法及阿字观」都可以学习到如何入空观(奢摩他)、假观(三摩钵提)、中观(禅那)。修行者一定要依道场中的修行次第前进,切勿自行盲修瞎练、自以为是。净土的修行者在一门深入后,仍应进入空观、假观、及中观的修行。

五、信佛发大乘心,增加福报法会:

要相信佛菩萨并学习佛菩萨的心,如慈悲利益众生心、无怒害心等等。由有量的一点点再扩大,以此增加福种。参加法会增加此心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六、深信因果,以戒为师:

法界的因果律是非常严谨的,希望大家深信警惕。若行为无法控制,需以戒为师,框住妄心,不再犯因果,以杜绝造诸恶业。

七、「研经」是获得正知见的必须方法:

药师山的研经班是主要的课程之一,再配合修行,则可以使修行人得到正知见。例如:「观无量寿经之十六观为正观」、「楞严经中的五十种阴魔是修行中见本心的障碍」、「大日经、金刚顶经是佛乘的密部修行」等等。这些都是正知见。愿回净土的修行者,若时间能力可及,仍需修持研经班课程。愿各位好好修行,佛法无边、法门无量,愿大家珍惜。走一趟如实的修行,即可知其中的奥妙。

最后,愿药师山的修行者都能乘坐福慧充满的大船,航向净土,届时将功德成就。再回到药师山,了却人间因缘。愿大家永远不离佛菩萨、愿大家在药师佛、本师佛及诸佛的教导之下继续完成道业。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生命之钥》

海涛法师《生命之钥》

一 1.善行的关键就是修心。 2.不断检查心境是否与法教一致,或已被烦恼入侵。 3.如果心能守戒并保持明觉,身和语自然就会跟进。 4.隐匿的瑜伽士是不会跟他人厮混,也不涉入世俗活动的修行者,既不求名也...

湛山倓虚大师传

湛山倓虚大师传

自称湛山老人的倓虚法师是中国佛教界盛传的三虚虚云和尚、太虚大师、倓虚法师之一,于民国初年开始,弘法东北各省,踏遍白山黑水和南北各地,最后渡海南来,在香江讲学,缁素受益者甚众。1949年驻香港锡荃湾精...

圣严法师《不死之药》

圣严法师《不死之药》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这个偈子,是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的价值,善用生命,生命的价值便能成为永恒。 现代的台湾,流行着一句话: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是放逸颓废不负...

禅是离不开生活的

禅是离不开生活的

禅是离不开生活的,柴米油盐是禅,穿衣吃饭也是禅。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禅意,就要靠一颗会发现、会观察的心了。 有一天赵州禅师到桐城县,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于途中,赵州禅师便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缘分,离不开珍惜二字

缘分,离不开珍惜二字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的悲欢。 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属上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亦可求...

普贤文殊菩萨为何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普贤文殊菩萨为何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华严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是一位等觉大菩萨、华严教主,他最后的目的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不仅自己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引导华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