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去后来先主人翁」的观念是否

「去后来先主人翁」的观念是否正确?

这里的主人翁是指阿赖耶识(第八识),「去后来先」是说人在死亡时,此识是最后离去,而在人之受胎之时,此识是最先入胎。这句话实际上不太正确。我们分别由死亡与入胎来说明:

一、人的意根(即肉脑)只要伤害到不能恢复的程度,第八识就决定要把神识(包括所有八个识)脱离此肉身,于是就进行气身、四大与五蕴身的外分解动作及识蕴的内分解,使神识由如泥水混浊中的五蕴身变成与肉身、气身分离的清净八识身,进一步而成为中阴身,此身在十二因缘中的六入附近。在死亡过程中,五蕴身的识蕴是最后崩解的,但离肉身而现出的中阴身是同时俱有八识,所以「去后」应该没有什么意义。四大、气身及五蕴身的崩解时间长短差异甚大,如一般慢性病死亡者,此过程长达数小时,而车祸亡者或心肌梗塞等以致脑急速坏死者,此过程仅数分钟而已。但一般人在死亡后,并不立刻「自知」已死,而必须等待数小时之后(一般约8小时)。在不知肉身已死亡之前,神识对其肉身是很眷恋的。对此肉身我们要小心处理。详情请参考药师山通讯第12期之谈死亡问题。

二、在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有缘的中阴身即会进入其中,与受精卵合而为一,没有所谓阿赖耶识「先来」之问题。对人而言,中阴身是贪着男女之淫业而入胎,或者见男女行淫事,或者感受到精卵上残留之淫业(如人工进行体外受精者)。一旦入胎中阴身就消失,其八个识与新的五蕴身相混就如泥水般的混浊不清。八个识就依五蕴身中的记录(即遗传基因)开始制作人的肉身。

三、依佛法看,众生因无明而失去圆明之「自性」而成为「识」,进一步自縳而为「蕴」,这些五蕴身、识身及中阴身等皆虚妄有,不是恒常不变。这不是「不变的灵魂」,轮回转世在「空」来看只是一种妄相完全没有实体在轮回之中,而在相上而言,则有虚妄有的中阴身出现在中阴之中。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莲池大师的自规自警

莲池大师的自规自警

提起莲池大师,大概在佛门弟子中没有几个不知道他的鼎鼎大名。他是明朝四高僧之一,也是净土宗的第八祖。与他同时代的憨山大师对他推崇备至,尊他为法门周孔,称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

【推荐】以逆境苦难为师

【推荐】以逆境苦难为师

古圣先贤无一不在逆境苦难中,成就人格与大业。佛教四圣谛摆在第一,又称以八苦为师。苦难是吾人最好的老师,苦难能促使我们深刻地透视人生真相,激活吾人潜在的生命势能。顽金只有在烈火中锻炼才能精纯;钝刀只有...

怎样知道自己的功课和使命

怎样知道自己的功课和使命

问:人此生都有自己在这世间的功课和使命,怎样知道自己的功课和使命是什么?何时能完成这个功课和使命,成就出家因缘? 慧律法师答:所有的功课都不离开自己的觉性,佛陀说:我们生命只有一种工作要做,一种功课要...

关其祯居士:光摄三缘,入念佛三昧

关其祯居士:光摄三缘,入念佛三昧

光摄三缘,入念佛三昧 第325期明觉文:关其祯 净土宗的开宗祖师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解释「真身观」时,有一对「光摄三缘」的问答,广显「念佛三昧」的真义,...

圣严法师《不要发空愿》

圣严法师《不要发空愿》

我们常常听人许愿说:我希望、我想要、我愿意......。然而却忘了愿是一种对生命的承诺,最重要的是要实践它。然而说总是比做容易,因此常常有人说了一大堆,却完成不了多少,这就叫做发空愿。 虽然说有发愿...

修行中的中断障碍

修行中的中断障碍

不管是念佛法门也好,乃至读诵大乘也好,禅定也好,随便修行哪一法,你得产生力用,有力用你才能降伏魔障。往外修是利生,往内修是你自己。 例如生起一些烦恼,就用你的观想力,用你的修习力,把那个烦恼降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