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佛法中的「空」、「智」与「识
佛法中的「空」、「智」与「识」有何不同? 空与智是众生未被无明所惑之前的状况,或是修成佛之后再重新获得的(其实已本有,只是失而复现而已),空与智乃众生本体(称为自性)之体与用,二者互为表里,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者。「空」是无一切相,不可言说形容者,但空中含藏森罗万相的智种子与诸妙用,可现一切相。「智」乃自性本具有之无上妙用,即本有妙见闻觉知之能力及智种子。我们常说众生皆有「佛性」,此佛性即指「空」与「智」而言,也就是「如来藏」之义。「自性」本是清净具一切众德,但会被「无明」所困惑,「无明」是众生本有一种虚妄之性质,属「迷」之性质,它常伴自性而生,一旦其出现,自性本具的「智」就因迷而成「识」,因此「识」具有「无明」之特质,当自性与尘相对之时,「浊」相发生,真相不明因此就有「识」发生,众生因之而有。详情请参考楞严经。若用比喻说明,「空」就如同麻,「智」所成之相如同绳子,而「无明」可以用灯光昏暗来比喻,此时我们会把绳子误看成蛇,此妄蛇可比喻为「识」、诸法或众生。 智有「本有智」与「后得智」,本有智乃自性本有者,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四者。而后得智乃众生由迷渐破无明生觉之时所证得者,其有不同的功用与能力,但未成佛果之前,后得智多具有一些微细的根本无明存在,后得智是地上位地前位菩萨用以观想或渡生之用,他们也是用后得智去修证根本智。观想之成就属慧,可以说智由定得而慧由观得,定中起观则由定可得慧。也可以说智乃用之体,慧乃用之相。 有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一天喝得烂醉如泥,回家途中,经过一处公墓,掉进一个丧家雇人挖好,准备隔天下葬用的大坑。酒鬼使劲的爬,爬了半天还是白费力气。这时,忽然听到有一个物体落地的声音,原来另一个酒鬼也掉... 持戒者容易往生是远离诸染故。 持戒对于我们居士来说至少要持五戒,有六斋日重要日子持八关斋戒,进一步自己条件提高一点,受大乘菩萨戒。那么戒是对治烦恼的,是收摄我们的散乱妄心烦恼。所以持戒者容易生,是使...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梦中何必争人我,放下身心见乾坤。──古德 这是一首励志诗偈,里面说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遇到挫折,有心无力时怎么办?当逆境来时,要如何应对?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辈子身... 《了凡四训》中提到:人在日常生活里,要随缘尽力实践善行,十例之一,就是「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是自他的美德。平时玉成他人一件好事,帮别人说一句好话,助别人一臂之力,给别人一点因缘,都是成人之美。 过... 昨天讲的地藏菩萨圣德大观,他捡一个木头黑漆漆的地藏像都可以得到加持,而且他还不是怎么心诚。像我们要修行,经常观想佛菩萨像在你头顶上你修文殊法就观想文殊菩萨,修观音法就观想观世音菩萨,观想像在你头顶上... 文殊菩萨在众生面前主要代表法,同时也以善知识的形象来启发我们的菩提心,启发我们的大乘心,启发我们空性的般若正见,文殊菩萨其实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智慧身体。 当我们回光返照观察自心时,会发现心外一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