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佛法中的「空」、「智」与「识

佛法中的「空」、「智」与「识」有何不同?

空与智是众生未被无明所惑之前的状况,或是修成佛之后再重新获得的(其实已本有,只是失而复现而已),空与智乃众生本体(称为自性)之体与用,二者互为表里,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者。「空」是无一切相,不可言说形容者,但空中含藏森罗万相的智种子与诸妙用,可现一切相。「智」乃自性本具有之无上妙用,即本有妙见闻觉知之能力及智种子。我们常说众生皆有「佛性」,此佛性即指「空」与「智」而言,也就是「如来藏」之义。「自性」本是清净具一切众德,但会被「无明」所困惑,「无明」是众生本有一种虚妄之性质,属「迷」之性质,它常伴自性而生,一旦其出现,自性本具的「智」就因迷而成「识」,因此「识」具有「无明」之特质,当自性与尘相对之时,「浊」相发生,真相不明因此就有「识」发生,众生因之而有。详情请参考楞严经。若用比喻说明,「空」就如同麻,「智」所成之相如同绳子,而「无明」可以用灯光昏暗来比喻,此时我们会把绳子误看成蛇,此妄蛇可比喻为「识」、诸法或众生。

智有「本有智」与「后得智」,本有智乃自性本有者,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四者。而后得智乃众生由迷渐破无明生觉之时所证得者,其有不同的功用与能力,但未成佛果之前,后得智多具有一些微细的根本无明存在,后得智是地上位地前位菩萨用以观想或渡生之用,他们也是用后得智去修证根本智。观想之成就属慧,可以说智由定得而慧由观得,定中起观则由定可得慧。也可以说智乃用之体,慧乃用之相。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拿金斧头的观音菩萨

拿金斧头的观音菩萨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啰那啰」,这句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拿着一把金斧头来考验众生的心,观世音菩萨并不是一向都慈眉善眼的,他也是会拿着金斧头来试验我们的心。譬如说你布施钱财,或是为人服务布施力量,到底...

念诵地藏菩萨名号能离一切障缘

念诵地藏菩萨名号能离一切障缘

净法也是一念心生,染法也是由你心生,都是你现前的体性。这就鼓励我们,我们跟一切诸佛菩萨、跟地藏王菩萨,乃至我们常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体同法身的本体是一样,迷悟不同。我们要能够弃迷把迷弃掉,要归于悟...

深心誓出爱欲海,念佛顿断生死流

深心誓出爱欲海,念佛顿断生死流

人身难得而易失,三途时长而苦重 深心誓出爱欲海,念佛顿断生死流 修念佛求生净土一门,目的是要这一生就了脱生死,所以说念佛了生死。我们现在发心因为要了生死,才肯念佛。但光是说念佛可以了生死,如果不知道...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81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81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81:珍宝衣服施众生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学佛怀慈仁,衣物施众生。相济同普度,修得法门住。永驻法门依大乘...

人与人之间的道路有哪些

人与人之间的道路有哪些

人生为了到达目的地,必须起程上路。路,是通往目标的途径,有路,人生才能走得通,才能走出去。如果人际的路没有通,做人做事都会困难重重,所以人生的道路,不能不注意。 人与人之间的道路有哪些呢?兹举数例:...

印光大师嘉言录--标应读典籍

印光大师嘉言录--标应读典籍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生因,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钝根,诚难得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