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佛法中的「空」、「智」与「识

佛法中的「空」、「智」与「识」有何不同?

空与智是众生未被无明所惑之前的状况,或是修成佛之后再重新获得的(其实已本有,只是失而复现而已),空与智乃众生本体(称为自性)之体与用,二者互为表里,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者。「空」是无一切相,不可言说形容者,但空中含藏森罗万相的智种子与诸妙用,可现一切相。「智」乃自性本具有之无上妙用,即本有妙见闻觉知之能力及智种子。我们常说众生皆有「佛性」,此佛性即指「空」与「智」而言,也就是「如来藏」之义。「自性」本是清净具一切众德,但会被「无明」所困惑,「无明」是众生本有一种虚妄之性质,属「迷」之性质,它常伴自性而生,一旦其出现,自性本具的「智」就因迷而成「识」,因此「识」具有「无明」之特质,当自性与尘相对之时,「浊」相发生,真相不明因此就有「识」发生,众生因之而有。详情请参考楞严经。若用比喻说明,「空」就如同麻,「智」所成之相如同绳子,而「无明」可以用灯光昏暗来比喻,此时我们会把绳子误看成蛇,此妄蛇可比喻为「识」、诸法或众生。

智有「本有智」与「后得智」,本有智乃自性本有者,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四者。而后得智乃众生由迷渐破无明生觉之时所证得者,其有不同的功用与能力,但未成佛果之前,后得智多具有一些微细的根本无明存在,后得智是地上位地前位菩萨用以观想或渡生之用,他们也是用后得智去修证根本智。观想之成就属慧,可以说智由定得而慧由观得,定中起观则由定可得慧。也可以说智乃用之体,慧乃用之相。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如何忏悔以前的过失

如何忏悔以前的过失

问:如何忏悔以前的过失? 慧律法师答:你就记得,佛法不是一直停留在过去,也不是一直在忏悔,业性本空。你跟他讲,重点是从现在做起,而不是一直逗留在以前的回忆。 你就告诉他是一种增上缘:没有痛苦的人生是...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二讲 三心章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二讲 三心章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十二讲 就人立信(三) 讲解:纯祥法师 就人立信——仰信佛智 “就人立信”的“人”是指释迦牟尼佛,因为佛是满足大悲的人、如语者、实语者,...

只要这样做,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只要这样做,决定能生极乐世界

若人求往生,得至心念拜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加持,发愿舍弃这个报身之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不来这五浊恶世受生了当你发起决定能生的信心时,就决定能生。 《弥陀经》里讲: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三十二集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三十二集

第三十二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 好放掌请坐,诸位同修,下面我们请掀开经本第十一品,《地神护法品...

不懂感恩的人他就处处埋怨

不懂感恩的人他就处处埋怨

有一句话说「恩将仇报」,一般人往往记怨不记恩,能够记住的恩情总是比怨恨来得少,就如俗谚所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别人对你好一点,你会希望他能对你更好一些;或是别人已经借你钱,却还觉得不够多,反过来嫌别...

理净法师:如何看父母和子女的俗世因缘?

理净法师:如何看父母和子女的俗世因缘?

问:佛教如何看待子女?答:从佛法上讲,子女与父母之间是一种相互的业缘关系,或者是父欠子债,或者是子欠父债。当然,这种业缘有善也有恶,如果是吃斋修善而修来的,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