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佛法中的「空」、「智」与「识
佛法中的「空」、「智」与「识」有何不同? 空与智是众生未被无明所惑之前的状况,或是修成佛之后再重新获得的(其实已本有,只是失而复现而已),空与智乃众生本体(称为自性)之体与用,二者互为表里,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者。「空」是无一切相,不可言说形容者,但空中含藏森罗万相的智种子与诸妙用,可现一切相。「智」乃自性本具有之无上妙用,即本有妙见闻觉知之能力及智种子。我们常说众生皆有「佛性」,此佛性即指「空」与「智」而言,也就是「如来藏」之义。「自性」本是清净具一切众德,但会被「无明」所困惑,「无明」是众生本有一种虚妄之性质,属「迷」之性质,它常伴自性而生,一旦其出现,自性本具的「智」就因迷而成「识」,因此「识」具有「无明」之特质,当自性与尘相对之时,「浊」相发生,真相不明因此就有「识」发生,众生因之而有。详情请参考楞严经。若用比喻说明,「空」就如同麻,「智」所成之相如同绳子,而「无明」可以用灯光昏暗来比喻,此时我们会把绳子误看成蛇,此妄蛇可比喻为「识」、诸法或众生。 智有「本有智」与「后得智」,本有智乃自性本有者,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四者。而后得智乃众生由迷渐破无明生觉之时所证得者,其有不同的功用与能力,但未成佛果之前,后得智多具有一些微细的根本无明存在,后得智是地上位地前位菩萨用以观想或渡生之用,他们也是用后得智去修证根本智。观想之成就属慧,可以说智由定得而慧由观得,定中起观则由定可得慧。也可以说智乃用之体,慧乃用之相。 1.《往生咒》正确全名为《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顾名思义,此咒包含两种意义与功效:「拔一切业障根本」与「得生净土」。 2.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的经典中,原来也很少有咒语;而约于公元440年译出的《...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把真的遗忘,却拿起假的,所以生生世世背觉合尘、醉生梦死。醉生,就是在生的时候,好像喝醉酒似的,不知怎样生,从何而来;梦死,就是在死的时候,好像作梦一般,不知怎样死,向何处去。人人皆在... 我们可以看见这世间上,每天报章新闻不知多少人被杀或遇害,无论是暗杀、明杀、仇杀或恨杀,总离不开「瞋恨」二字;但这个「瞋恨」到底从何而来?对社会、现实人生有多大的影响?我们到底有没有认真思考过? 一、... 千万不要生这种瞋恨心弥勒菩萨用偈颂重宣此义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昔从释种 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树 尔来尚未久此诸佛子等 其数不可量...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来临,突显了老年人的社会问题。不论是独居老人、或是与家人同住的老人,在面对自己体能的逐渐老化衰败,难免会有无奈、绝望和孤苦的心态。 老年人最好要有伴,不要孤独,孤独的人很容易钻牛角尖。... 亲兄弟,明算帐!人,总有计较的心理;尤其你多我少,我多你少,彼此相持不下,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多少的纠纷。 你看,兄弟反目,朋友绝交,不都是因为计较多少吗?一般人认为,分得少是吃亏,分得多是占便宜。 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