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我对十二因缘的浅见
我对十二因缘的浅见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十二因缘之前在印度就有,例如在业力缘起论中就含有十二因缘中的一些内容,只是没有完整的十二支,到释尊才以自己的证悟而圆满开示此十二支。但对十二因缘的开示,在经论中似乎有些容易使读者产生误解之处,笔者仅提出一些看法,请各位多指正。 在此我们仅对释尊在杂阿含(298 经) 、大般涅槃经( 卷25,狮子吼品第23-1) 以及长阿含经( 卷10,大缘方便品第9)对十二因缘内容的开示做一些探讨。 二、大般涅槃经中的开示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有如是十二因缘或未具。如歌罗逻时死则无十二。从生乃至老则得具十二。色界众生无三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无色界众生无色乃至无有老死,亦得名为具足十二,以定得故。故名众生平等具十二因缘。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成无上正等正觉故。故众生悉有佛性。」 三、杂阿含经中的开示 四、在长阿含经中的开示 释尊又曰「阿难,若众生无有触者,有受不?」答曰「无也」。又曰「阿难,我以是义,知受由触,缘触有受。阿难,缘名色有触,此义为何?……,若众生无有形色相貌者,无有身触。无名色者即无身触。」,又曰「缘识有名色,此义为何?若识不入胎者,无有名色。若识入胎不出者亦无名色。若识出胎,婴孩败坏,则名色不得增长。若无识而无名色」。 又曰「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无住处。若识无住处,则无有生老病死悲忧苦」,故知识由名色。缘名色有识。阿难,是故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有缘生,生缘老死悲忧苦,大苦阴集」。 五、对此三种开示的探讨 八识身因为无明以致引发其前六识起妄想分别,累积名、相、符号,此即名色。名色与八识是「相」与「功用」,是不一不异,名色即识,识即名色。由八识身对六道之一的执着而形成五蕴身(**),此即六入。此义为六种入世间的器官,此在人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感官(含神识)。在鬼神或天界众生则可能为「气」所成之身(含神识)。又由此形成六触身与六受身。 以人为例,眼触身是眼根接触色尘的部份,即人的眼角膜,包含其特殊构造、形状与其上的细胞中的眼识。眼受身是眼球的视网膜与附近的特殊结构、形状及其内细胞的眼识。有这些五蕴身、六触身及六受身,则面对尘境时,就有爱、取、有等现象。「有」是指此神识已决定以所造的五蕴身出生为该道的一个众生。此众生具有阴、界、入、命根。此身在世间又造业,于是有病、老死的现象。这是由无明到老死,称「生死门」,又称「顺观」,是由佛性转成众生的过程。反之,则称「逆观」或「还灭门」,此门可由凡夫破无明,解脱生死,返现本有之佛性。详情请参阅本人所写《般若心经白话注解》(法成出版社发行,请参见附录)。五蕴之详情,请参照药师山通讯第25 期笔者所写的文章。我称此为「法界的十二因缘观。」 此外,在此顺便一提,无明之义,无明是痴,没有道理的痴,楞严经说无明无因即此义。无明才会有众生,无明使众生执诸法为实有,把虚妄当实有,才叫颠倒。佛断无始无明,菩萨断根本无明,阿罗汉断枝末无明,在此经释尊所开示者为枝末无明。此经所示之十二因缘是用于六道各界众生的「通则」。也开示出轮回入解脱之要道。 (2)在大般涅槃经中的开示 在本经中,无明应是指中阴身由于尘沙无明(此源于过去的业力)而入六道光明中的一种光明,例如投生人道则入红光之中。决定投生六道的动力即行。「识」指中阴身八识中的阿赖耶识,入受精卵中成为「识蕴」,故称为初受胎。 接着是第六识入胎转成想蕴,其之所想(即名、相、符号)称为名色,想蕴与名色形成脑部,此时胎中尚未有眼、耳、鼻、舌四个器官。接着是中阴身的色、受二蕴依母胎中的基因记录制造五种器官(即眼、耳、鼻、舌、身),脑与此五器官合为人的肉身,称为六入(因为有六种器官能与尘境接触之故),接着神识再进一步制造六触身与六受身。 此时神识依过去生的习气对尘境生起「爱」、「取」、「有」各种心境。到「有」支之时,此神识(中阴身)才决定要以自己所造的色身(即六入与触受身)投生人界,故才会由母胎出生。由母胎出生指第八识转成为现在的识蕴,此是未来(即今生,亦即出胎后的人生)记忆的开始,故经说「现在识名未来生」。即有生就有老病死,有老病死是因为现在的色身(即经中所说的名色、六入、触、受各种身),故经中说老病死是未来生。 总之,此经是说人因为过去的烦恼业力才有今日的果报色身,有此色身为因,人才有老病死的苦果。也就是释尊在此经用十二因缘来说明人界的现象。同样,十二因绿也可用以说明鬼界、天界、畜牲等各众生的状况,但其各支的内容可能不相同,甚至未具足十二支。 (3)在长阿含经中的开示 经中说「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识」,这就告诉我们识与名色是能与所的关系,识是体,名色是相用。识是能依,名色是所依。此经亦说明名色与母胎的关系。经中说「识不入母胎则没有名色」,这是指前六识与名色的关系(不是指神识),也就是说识与四大结合才有名色,此乃因为识入胎(与四大结合),则才会对色身相状产生执着,因此才有名色的「色」。 经文又说「若识入胎不出亦无名色」,此乃因为若识入胎不出,则没有外界的名、相、符号可执着,故无「名」可成,当然就不会有「名色」。此中所指出胎不是指「出生」,因为出生时识不会离胎,只有人死时识才会出胎。由这段文字可看出「名色」的产生,是由识入胎(后对肉身的执着)到死亡时,识出胎入中阴之前对人界的执着而起。名色乃人(或众生),自无始以来,很多生入胎与出胎所生的结果(即累积多生的名、相、符号与对色身的形色相貌执着而成)。 经文中又说「若识出胎,婴儿败坏则名色不增长」,此乃因为识离开胎儿(出胎之义)则对色身相貌不会再生执着,故名色不再增长。 注: 附录: ‧由无明而有行,……而有老死。称「正观」或「顺观」。顺观称「流转门」,因为发生轮回之理。 第1讲 今天跟大家讨论的是《彻悟禅师语录》,彻悟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也比较近,公元17411810年,他所住持的寺院在北京的红螺山资福寺。在彻悟祖师那个时代,资福寺是我们中国净... 我们看一个人,他今生的果,就要推出他往世的因,这是一种判断、思惟的一种方法,由果推因。所以一个感得大的、这些好的果报的人,他都是有善因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反之由一个不好的这种果报,你也可以推因。 比...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41) ◎ 印海 著 庚六 结成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 总结上文共有四小段... 说到人的死亡,其实人天天随时在死,不只一年一月的衰老,而是每个时辰,每一刻、每一秒都在衰老。庄子讲得更彻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当你生出来的时候,就是死亡的开始,即生即死,随时在生死。庄子讲生命更有意... 《梵网经菩萨戒》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吃肉的人,断了大慈悲种子,就成不了佛。念佛是大乘佛法,是为了成佛的,所以念佛行人应当吃长素。 目前众生欲望膨胀,生态环境日渐恶化、资... 东密与藏密念诵咒语的原始根据,都是从印度中古时期的梵文发音而来。……唵(读如嗡音)、啊(读如阿音)、吽(读如哄音)三个字,却是梵文声母的总纲。因此只用此三个字的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