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答叶建筑师一文
答叶建筑师一文 药师山紫虚居士 叶建筑师来函的全文 一、募款的问题: 二、结缘的问题: 三、目的的问题: 我认为初期学佛,还是先求得某种境界,不要执着,随即舍掉,次第渐进,达于得无所得,所谓「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是学佛的理论与方法,如果我能够一无所求,那早就坐在供桌上接受供养了,还求个什么? 四、统一口径的问题: 又佛陀告诉阿难楞严神咒「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其神妙说不尽,我们只要不要泄佛密因,不理别人的批评。经中已提供快速成就的根据,且「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去泥的功夫,还是密法来得方便。 五、秩序的问题: ★以下是紫虚居士的看法 ◎劝募的问题 理事长不会叫同修们去募款,更不会以募款多少来论功赏。一切以自动自发的心,完全以供养诸佛及道场所需才接受,此善款愿大家以播善种的心来从事此善举,切莫想歪了。 我反对「劝募」,也反对累积财富,财务处理方式,请详见「回黄兆民师兄一文」。 ◎结缘度众的问题 ◎目的的问题 所以「以什么心」或抱什么「目的」上药师山学佛或礼敬诸佛都是可以的。那只是每个人「层次」不同而已,没有什么不对。 一般人遵守法律及道德到七成,已经是很好的人,学佛可以学得很好,愿大家不要以外在的一切表相来论「心」的活动。只要真「心」向善或向上求「佛道」的,我们都竭诚欢迎,佛寺大门永远为众生而开,绝不会上锁的。 此处所言不要有「目的」,是希望大家要以了脱生死为学佛的目标,不要有太多不同的想法,如贪法、贪神通……等事项。要有正确的认知,学佛若有「目的」,将会影响入空修行,这是对高层次修行的「期望」。 《金刚经》内所言也是如此。这与你存什么「心」上山学佛是无关的。我个人这种看法,叶建筑师以为如何?好像也差不多吧! ◎统一口径问题 (二)菩萨渡生要圆满如船过水无痕,切记!切记!标新立异,怕人不知,若内心如此想,一定要多内省观之,反省才可。同样做一件事情,如助某人解一件因果,消其痛苦,是因不忍众生受其病苦,而不是炫耀的心态。神坛或其他地方,大为宣传及广告,都要看清楚,这与菩萨道场是不同的。菩萨道场只能做而不说,甚至要掩饰,应用这一点特质的不同,聪明的你可以分别出一二,请多加注意。 药师山不会批评其他任何道场,只有赞叹各道场的努力,但是我们要要求自己及同修的行为是坚守菩萨道场的行为,即不露神通,一切以慈悲心、平等心为出发点。 愿在药师山的修行者要共守此行为;若不以此「心」来学佛,必沦为魔道、外道,那是我们所不愿看见的结局。我愿带领大家走入正道正知的佛学领域。若我们被外界一般人认为是「外道」,那又如何渡生呢? ★以下是紫云的看法 (二)若修行者的行为偏差,同修应相互规劝,千万不要不说,或不好意思,等事情如滚雪球般地展开,连收拾善后都来不及。 (三)修行者切忌贡高我慢、自赞毁他、有比较心,不要认为自己才是最优秀、最没有问题、最精进修行的,出问题以后,承受不了此结果,产生退转心,非常可惜,待机缘再来时,已不知何时。愿药师山的修行者,记住秉持菩提心,不要陷入情绪的纷扰,永远不急不徐地走入道业的轨道中,才可说修行,不然仍是失败者。 (四)道场的名誉要大家来维护,以菩萨道场为目标,若不幸被曲折,定是我们自己要检讨的时刻。切记不要不说明此事,任由歪曲的事实被认同,那是很可悲的下场。 (五)药师山道场,愿各位共修大德,一齐创出一个净土,菩萨道场是你我共同努力的目标,而不是来此学法术、求神通、比学佛高低、探果位高下之处。 ◎秩序的问题 1‧用电视教育,增加佛学常识。 2请家长教导孩子上山的礼仪及规矩。 3请告示通知佛寺及周围处不可乱跑,保持严肃气氛。 4若有不守规矩的儿童即刻善言劝阻。 5施行时,请带孩子上山的父母亲共同策划。 未来药师山将朝此方向继续努力。 无论在家在庵,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印光大师) 往生西方净土的三资粮信、愿、行中的行门,... 身见,即执着自己的身体,一天到晚只在意这个身体,想着给它买一点糖吃,买一点香水擦一擦,买一点好衣服穿,买一点好东西吃,找一个好地方给它住;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其实,这错了! 这个身体,只可以说是我的... 问:见性与见本体有什么区别?明心见性的境界是怎么样的? 慧律法师答:见性就是见到不生不灭的本体,见性就是见本体,见本体就是见性,只是名相不同,境界都一样的。见性就是我们的本心。站在体、相、用的角度来讲... 我年纪大了,直话直讲,我认为现在的教育出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对不起,先请大家原谅,我这个人讲话很直爽,我认为现在中年以上的家长本身就有问题。我们中国近一百年来,传统文化被自己推翻了,又被西方的... 许多人认为,做人应该内方外圆,但圆也应该要有不变的原则,如果圆得没有原则、没有范围,就会变得狡猾。 一般人认为狡猾和妄语、虚伪一样,可是妄语是为了达成欺骗的目的,不择手段地用语言、动作来骗人,虚伪则是... 自古高僧,无论是古佛再来,还是菩萨示现,都以凡夫自居,决没有说我是佛、是菩萨的。佛在楞严经上特别强调:我灭度后,一切菩萨及阿罗汉,化作种种形像,示现降生,度脱众生。不允许自己说自己是真菩萨,真阿罗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