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答叶建筑师一文
答叶建筑师一文 药师山紫虚居士 叶建筑师来函的全文 一、募款的问题: 二、结缘的问题: 三、目的的问题: 我认为初期学佛,还是先求得某种境界,不要执着,随即舍掉,次第渐进,达于得无所得,所谓「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是学佛的理论与方法,如果我能够一无所求,那早就坐在供桌上接受供养了,还求个什么? 四、统一口径的问题: 又佛陀告诉阿难楞严神咒「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其神妙说不尽,我们只要不要泄佛密因,不理别人的批评。经中已提供快速成就的根据,且「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去泥的功夫,还是密法来得方便。 五、秩序的问题: ★以下是紫虚居士的看法 ◎劝募的问题 理事长不会叫同修们去募款,更不会以募款多少来论功赏。一切以自动自发的心,完全以供养诸佛及道场所需才接受,此善款愿大家以播善种的心来从事此善举,切莫想歪了。 我反对「劝募」,也反对累积财富,财务处理方式,请详见「回黄兆民师兄一文」。 ◎结缘度众的问题 ◎目的的问题 所以「以什么心」或抱什么「目的」上药师山学佛或礼敬诸佛都是可以的。那只是每个人「层次」不同而已,没有什么不对。 一般人遵守法律及道德到七成,已经是很好的人,学佛可以学得很好,愿大家不要以外在的一切表相来论「心」的活动。只要真「心」向善或向上求「佛道」的,我们都竭诚欢迎,佛寺大门永远为众生而开,绝不会上锁的。 此处所言不要有「目的」,是希望大家要以了脱生死为学佛的目标,不要有太多不同的想法,如贪法、贪神通……等事项。要有正确的认知,学佛若有「目的」,将会影响入空修行,这是对高层次修行的「期望」。 《金刚经》内所言也是如此。这与你存什么「心」上山学佛是无关的。我个人这种看法,叶建筑师以为如何?好像也差不多吧! ◎统一口径问题 (二)菩萨渡生要圆满如船过水无痕,切记!切记!标新立异,怕人不知,若内心如此想,一定要多内省观之,反省才可。同样做一件事情,如助某人解一件因果,消其痛苦,是因不忍众生受其病苦,而不是炫耀的心态。神坛或其他地方,大为宣传及广告,都要看清楚,这与菩萨道场是不同的。菩萨道场只能做而不说,甚至要掩饰,应用这一点特质的不同,聪明的你可以分别出一二,请多加注意。 药师山不会批评其他任何道场,只有赞叹各道场的努力,但是我们要要求自己及同修的行为是坚守菩萨道场的行为,即不露神通,一切以慈悲心、平等心为出发点。 愿在药师山的修行者要共守此行为;若不以此「心」来学佛,必沦为魔道、外道,那是我们所不愿看见的结局。我愿带领大家走入正道正知的佛学领域。若我们被外界一般人认为是「外道」,那又如何渡生呢? ★以下是紫云的看法 (二)若修行者的行为偏差,同修应相互规劝,千万不要不说,或不好意思,等事情如滚雪球般地展开,连收拾善后都来不及。 (三)修行者切忌贡高我慢、自赞毁他、有比较心,不要认为自己才是最优秀、最没有问题、最精进修行的,出问题以后,承受不了此结果,产生退转心,非常可惜,待机缘再来时,已不知何时。愿药师山的修行者,记住秉持菩提心,不要陷入情绪的纷扰,永远不急不徐地走入道业的轨道中,才可说修行,不然仍是失败者。 (四)道场的名誉要大家来维护,以菩萨道场为目标,若不幸被曲折,定是我们自己要检讨的时刻。切记不要不说明此事,任由歪曲的事实被认同,那是很可悲的下场。 (五)药师山道场,愿各位共修大德,一齐创出一个净土,菩萨道场是你我共同努力的目标,而不是来此学法术、求神通、比学佛高低、探果位高下之处。 ◎秩序的问题 1‧用电视教育,增加佛学常识。 2请家长教导孩子上山的礼仪及规矩。 3请告示通知佛寺及周围处不可乱跑,保持严肃气氛。 4若有不守规矩的儿童即刻善言劝阻。 5施行时,请带孩子上山的父母亲共同策划。 未来药师山将朝此方向继续努力。 一、读经自利利人 说到读经,就是在齐声诵经。所谓「经」,即是佛所说的法要;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律」是佛所制的戒律,属于身口的行为规则;「论」则是佛弟子们对于佛法义理的思辨。读经可以令人生定、发慧;... 《长阿含.世记经》摘录 阎浮提人以金银、珍宝、谷帛、奴仆治生贩卖,以自生活;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宝市易生活;弗于逮人以谷帛、珠玑市易自活;郁单曰人无有市易治生自活。 阎浮提人有婚姻往来、男娶女嫁;拘耶尼... 柔软与坚强,两者看起来虽然像是对立的,但却可以同时存在。大部分的人会认为刚硬的东西一定很坚固,其实刚硬的东西往往最脆弱,即使像金刚钻这般坚硬的物件,也可以用切割钻石的工具将之毁损。所以,最坚硬的通常是... 【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因急事。入山林中。过渡河海。乃及大水。或经险道。是人先当念地藏菩萨名万遍。所过土地。... 如果我们跟全圆的华严经比较就会发现无量寿经也全体具足着华严的境界,华严在事法界当中,前面的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这是大乘的经典都能够含摄的,唯有事事无碍法界属于华严独具,所以华严成为别教一乘... 【正讲】 第十四条「唯嘱念佛」之文 第十四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 这条文也是引自《观无量寿经》。《观经》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