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34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偈颂(34)

第三讲  ⑩
果平法师 讲授  
 
同行菩萨

所谓同行菩萨,就是说除了我们自己修行以外,还希望身边招感到跟我们一样的,发起菩提心的同修。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我希望所有与我同一志向,同一方向的菩提道友,大家能聚会一处。大家身口意三业皆清净无染,以一致的行愿在一起共同修学。

通常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是独行一个人修行的话,可能障碍会比较大。那么在这里,就希望我们归同到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修道的方向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够互相提携,互相鼓励,辗转相教,彼此在菩提道上,互相增进。如果是一个人修行的话,有可能自己已经走偏了,却没有人来提醒你,纠正你;有可能自己遇到很多世俗的违缘障碍,却没有人来支持你,帮助你。有可能在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们的这条菩提之路就再也走不下去了。

所以在这条路上,我们要发愿,能遇到行愿一致的同修,大家在一起圆满道业。我觉得新加坡居士林,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够把同修净土的道友,都感召到一起。所以每一次,我从饭堂里经过,都会有一种很深刻的感受,看到大家到这里来,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他们到佛堂去念佛,到经堂里听经,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有这样一个清净团队来支持自己,成就自己,真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违缘,比方说家庭的阻碍呀,或者是世俗朋友的障碍呀,这些都会影响我们。但如果在遇到违缘时,有一个团队可以依靠,在遇到困难时,有一个团队来支持你,这是多么幸运的事,非常的不容易啊!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珍惜居士林,这样一个清净团队。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发愿,“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在这里,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愿望,应该是一致的,大家共同修学,共同成就。

令善知识欢喜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所有利益过我的,对我有帮助的善知识,凡是跟我开显过普贤行愿的老师,我希望能常常与他们一起聚会,听从他们的教诫,而且我的行为能常常让善知识高兴,能让他们心生欢喜。

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讲的,说什么事情能让自己的善知识高兴呢?就是如教修行,这个是让善知识最高兴的。要让佛高兴,也必须如教修行。所以在供养里面,法供养是最殊胜的供养,我们如果能够以如教修行来供养佛,供养善知识,是让他们最欢喜的事。

所以如果要让善知识高兴,就要作到,他怎么教导我们,我们就怎么做,以这个来令善知识欢喜。

如来现前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希望我能常常亲见诸佛,在佛四周有海会菩萨围绕,希望我能在他们面前广兴供养,以此虔诚供养,尽未来劫无有疲倦,无有厌烦。

菩萨称为佛子,假如现在在座的道友发起了菩提心,那也可以称你作佛子。在称呼上,我们可以把自己称作佛的儿子。作为佛子要作的事业没有别的,度众生是佛的事业,当然也是作儿子的事业,所以能够称作佛子的一定是发了菩提心的众生。

希望常常见佛,见佛作什么?为了能够在佛面前行广大供养,说到行广大供养,我再提醒一下,不仅仅是说我们以鲜花灯涂来供养佛,还可以用如教修行来供养佛,这一种供养是更殊胜的供养,以此供养永无疲厌。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三宝功德不思议

三宝功德不思议

某夕有一女鬼,现苦相跪关前求救,自谓系某省某县人,夫某性毒辣,致我死于非命,至今含冤未升,夫某已来函请求皈依老法师,来信已在途中,明日必到,他若得皈依三宝为佛弟子,我即永无超升之日,恳求老法师万勿准...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三、因果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三、因果

壹何谓因果 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

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

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

《法苑珠林》里面记载。隋朝,有一家姓皇甫的,这家兄弟有四人。老二有点不务正业,交游恶友,不从事正业,但是也成家了,也有子女了。 有一天,他的母亲取了六十钱,准备到市场上买东西,就把钱放在床上,离开了...

浊乱恶世成就易往却非易

浊乱恶世成就易往却非易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佛说无量寿经》 既然修念佛法...

念地藏经的功德,一点都不会丧失

念地藏经的功德,一点都不会丧失

佛就跟普广菩萨说:你若见有人读这个《地藏经》,乃至于很短暂、一念赞叹《地藏经》,或者见《地藏经》很恭敬,你要设千百方便,一定劝这个人精勤莫退这是好事,做得非常对,继续做下去。现生你就这么做,能得到千...

出家乃大丈夫了生死事,非享安逸图自在

出家乃大丈夫了生死事,非享安逸图自在

禅人生长休邑,少贾于江湖,因厌尘俗,至匡山礼续芳和尚薙发。老人自南岳来休夏金竹,禅人拈香请益,因示之曰:汝已能舍世闲恩爱,身虽出家而心未明出家之事。 昔吾佛世尊,舍金轮,弃王宫,入雪山,六年苦行,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