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6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第三讲 ② 果平法师 讲授 除佛之外,还要劝请其它圣者不入涅槃。首先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还有声闻、缘觉二乘圣人,还有就是在小乘圣人里处在学位的圣者,以及证得阿罗汉果的圣人,乃至一切对众生有恩的诸善知识,能够跟众生说一句一偈,能够让众生善根增长,把众生引入善途的所有老师,“我悉劝请。莫入涅槃。”我都殷勤地劝请他们,希望他们不要入于涅槃。这些善知识能够久住世一天,就能够多教化众生一天,多带领众生一天,对于还处在愚昧状态的凡夫,是非常需要和庆幸的事。 关于善知识的重要,阿难跟佛有一段对话。阿难曾对佛说,“善知识对修行者来说很重要,他是修行者成就的一半吧。”阿难的意思是,假如遇到一位善知识,你能够听他讲法,追随他修行的话,你的成就起码有一半的希望。也许我们都会觉得阿难说的有道理,会赞同阿难的话。但佛听后却否定了,说,“不对,善知识是我们成就的全部。” 初听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会赞同阿难的说法,但是如果细细去想的话,佛陀的说法才是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化,我们修行连走哪一条路都不知道,尽管自己每天很用功,期待着证悟,但是有可能自己已经南辕北辙了,本意要往南边走,现在却往北边跑了,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如果有一个过来人,给我们作一些方向性的指点,我们就不可能反道而行,离目标越来越远。 或者有的时候,自己在修道的过程中自己迷惑了,却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们,下一步应该往左边,还是应该往右边,我们徘徊在路中不知所措。这时候,多么希望有一位向导来全权带领自己。 所以,善知识在我们修道过程中,就像一个过来人、一个向导。比方说我们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途十分艰辛,道路充满了陷阱,路中还有很多叉路口,并且沿途都有倒引鬼企图来迷惑我们,我们自己孤身一人上路,怎样才能安全抵达目的地?靠一张地图显然是不够的。最保险的就是有一个人,他已经走过这条路了,由他来作向导带自己。跟随他的足迹,我们可以通过险途,安全到达目的地。 所以在这里,佛对阿难说:“善知识是我们成就的全部。”我们如果能够跟随一个善知识,能够听从他的言教,能够百依百顺地去追随他,那自己的成就就有保障了。所以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重要,所以对一切能够带领我们入善道的善知识,要劝请他们不要入涅槃,能够时常听闻他们的教诫。 “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善知识住世,他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劝请他留下来,最终希望他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这句话就说了,“利乐一切有情”,是希望他们能够利益帮助一切众生,让痛苦众生能够离苦得乐。善知识把自己的修行经验告诉我们,把佛陀的智慧明灯,传递到我们的手上,让我们能够脱离黑暗,远离颠倒。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在修请佛住世支时,我希望自己的誓愿是无穷尽的,直到众生度尽祈请乃尽。 人生如何快乐?快乐的妙方,不外凡事心甘情愿。 读书、工作、交友、上班、做事,能抱着心甘情愿的心全力以赴,一定能快乐。 在我一生中,是心甘情愿让我在严苛封闭的丛林中安住身心十年;是心甘情愿使我心平气和... 五方佛的五智文紫云 在药师山通讯第八、九期中曾谈论到五方佛的愿力、本心及消业障的种类;而这一期所谈论的是五方佛的五智,并由五智的修习而入佛智形成化佛、应身佛、... 今日与诸君相见。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五)欲生西否? 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古今来,关于放生能延寿等之果报事迹甚多。今每门... 第三十二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 好放掌请坐,诸位同修,下面我们请掀开经本第十一品,《地神护法品... 切莫误解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佛教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的文化、习俗,影响佛教,佛教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习俗,佛教已成为我们自己的佛教。但佛教是来于印度,印度的文化特色,有些...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