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28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第三讲 ④ 果平法师 讲授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第二个,可以积聚资粮,修七支供养可以积聚福报资粮。我们通过礼敬支、供养支、请转*轮支、请佛住世支、回向支等等的修学,可以让自己积聚无量的福报。作为修行人,是需要有福报的,如果没有福报,那连今天晚上,有空闲坐在这里听经的机会也不会有;如果没有福报的话,也难以拥有一颗清净的心,来安静听这样清净的教法;如果没有福报的话,也不可能有机会踏入这样庄严殊胜的地方。 也许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当我们劝他去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行时,他就会很反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可能在善业方面比较欠缺,没有福报享受清净,他喜好的是颠倒的世间五欲。所以说作为修道人,如果有机会听法,有闲暇修行,能够到清净庄严的地方,遇到清净向道的人,这些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因为过去积有这样的善业福报所招感。 其实在世间上,我们很多事情,看起来非常的偶然,但是如果相信因果的话,就会知道中间肯定会有他的必然性。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人?为什么我会有机会听闻这样的教法?其实都不是偶然,应该是过去生中有这样的善根,所以今生能在修法上诸事圆满,自己要庆幸啊! 但如果今生不努力,有可能下一世就不会像我们今生这样轻松了,下一世还有这样具足的人生吗?还有这样殊胜的学法条件吗?还有这样虔诚的信心吗?还有……都说不清楚啊!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今生的善因缘。 再说,如果没有福报,如果往昔生中种种业障现前,自己怎样去对治它?怎么战胜这些违缘障碍?如果有修法的福报,在遇到这些违缘的时候,就有善知识来帮助你,有善友来支持你。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很不幸,在他这一生,总是遇到不好的人,总是遇到恶友。这些也不是偶然,也是他因果的必然,因为在他的福报上总有欠缺,所以总是跟善友、好人失之交臂。 所以作为修行人,自己要经常反省自己,检查三业,若是有过失一定要忏悔。并且要发愿,希望自己有足够的福报,来承载殊胜教法。佛曾比喻,如果是一块很贫瘠的土地,是没有办法播种更优良的种子的。同理,一个修法人如果福报不够,善根不深,也没有办法听闻、受持殊胜教法。 就像说菩提心是非常殊胜的,但说这个话的时候,很多人也不相信啊!怎么可能,什么菩提心啊?我凭什么为众生服务?作为凡夫,很多时候都只是在为自己,如果叫他去利益他人,甚至是与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众生,这种事真是天方夜谭了。 为什么很多人发不起菩提心,因为他善根薄弱啊!菩提心如此希有的种子是不会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的。所以在发菩提心之前,经书里就教导我们,说有两件事情必须要做:一个就是要清除自己的罪障。佛经里有一个比喻,说清除罪障像什么呢?就好像除杂草的工作。作过农耕的人都知道,农夫在播种之前,一定要先除去地里的杂草。那我们在播种菩提心种子前,也要除去自己内心的杂草,这种清除杂草的工作就是忏悔自己的罪障,消除自己的违缘业障,使它们不要成为菩提种子发芽的障碍。 当我们播下了菩提种子,如果希望它快快成长的话,我们还要施肥。这里的施肥就是培植福报。所以说忏悔罪障、积聚资粮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必须要做的两件事。佛陀教会我们,为了让自己的菩提种子最终能够开花结果,自己最终能够开悟成佛的话,在这条菩提之道上,这两件事情,是必须要完成的铁定功课,这是修一切法门都需要的。 对于忏罪积资两种功课的受持,应该按照《普贤行愿品》里面说的,就是自己要“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每念每刻都要意念到,我有这两件事情需要去做,生生世世不要有厌离心,不要有疲倦想哦! 修行七支供养,第三个功德,就是增长善根,令无穷尽。就是说我们修学普贤七支供养,能够让我们的善根增长,并且受用不尽。所以说对这七个方面的修学,如果我们认真地去做的话,可以作为自己正修菩提心的一个前加行,一个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下面要正发菩提心了,之前要做一些准备,这个准备就由以上这七个方面来完成。 2011年4月13日下午,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创会人星云大师来到中山大学,对该校师生发表演讲。 这位85岁的高僧、知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看上去与普通僧侣并没有太多不同之处:着一身僧袍... 在《佛说华聚陀罗尼经》上,佛又说了这么一段话。佛言,若复有人于如来灭度之后,如来灭后,如来不在世了。行于旷路,走在空阔的地方,或是山上很僻静处。若是见到有佛的塔,有佛的寺庙,你能在路边摘一朵野花;或...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434:舍利出妙音声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舍利金刚身,通体蕴神灵。欲思烦恼尽,聆听妙音声。无声舍利成知音,... 问:您认为修行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方式? 慧律法师答:修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见性,见到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禅宗里面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世间的孝子,首先要体会和理解父母的这颗心,才叫做孝子;学... 一般人拜佛,多为追求财势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萨行,故对人格的成长亦无助益,甚至还有鼓励人去投机取巧,走偏锋的负面作用。修行的拜佛,则有三层意义:1.忏悔罪过,2.修持禅... 弥勒菩萨成佛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 与佛结缘者皆可解脱据《弥勒菩萨下生经》记载,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的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弥勒三会,略称龙华。乃指佛陀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