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平法师:《普贤行愿品》偈颂 讲记 14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第二讲 ③ 这种修法有助于修行者拓展心量。在凡夫的内心,一就是一,决不会变成二。在这里我们就要突破世俗限定,让自己的心胸无穷的大,能够包纳太虚。虽然我是以很小的,很不足挂齿的供品来供养佛,但却可以以自己清净的意念把平凡想象成殊胜,把微小想像成广大。那么我的这一份供养就不再是普通的、简单的了,它就会变得与我想象的一样非同一般。这是一种练心的方法,善巧而且有趣,让我们随时可以发现奇迹,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所以,供养不是目的,训练心才是真正的目的。当我们真正清净如法地去做供养的时候,我们的心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广大。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供养里面,最最殊胜的供养是什么呢?是法供养。法供养包括哪些呢?“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就是佛怎么教我们修行,我们就怎么修行。以依教修行作供养胜于一切物质供养。 法供养还包括“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这是大乘菩萨的一种供养,以世间实物作供养,它总是有限有量的,而这种法供养,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诸佛出现于世,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都能够最终成佛,这是每一尊佛到这个世间应化的究竟目的。我们如果要供养佛,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他的好学生。就像在世间法里,一个当儿子的,对父母最孝顺的方法就是能够听父母的话,继承家业。 佛就像我们的慈父一样,我们能够继承他的事业,能够如他一样去修行,如他一样去成就,如他一样去救度众生,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供养。在这一点上,佛也给了我们最大的信心,佛早就给我们授记过,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佛,我们都可以接他的班,将佛陀的度生事业继承下去。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很多经典里,佛都无数次地表明过他的宗旨和思想。所有世间实物的供养,不如了解一句一偈的供养,不如“如法修行的供养”,不如能够真正证入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供养,这些是在很多经典里,佛亲口宣说过的。 “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这里特别特别地提到了大乘修法的供养,佛称他的大乘弟子为“佛子”,专指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即发了菩提心,能够依循菩萨道修学,最后能够开悟成佛的大乘学子。如果是声闻缘觉呢?佛说最终希望他们能回小向大。因为普贤行愿是大乘经典,所以特别提到了菩萨行的修法。 “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如果你我们能够时时发菩提心,发起了就永不再退转,只要我们的菩提心不退,那我们菩提心的供养就在,这个供养比我们拿香,拿花,甚至拿世间的稀世珍宝供养佛,都还要殊胜。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谕分。优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好了,普贤菩萨在这里给我们作了一个对比,如果拿前面的实物供养,跟后面的法供养作比较,那是没有办法比的。假如说我们有一念善法生起,就这一念的功德也比我们前面以实物供养的无量功德还要大。这也就是说所谓“真供养”是如法修行的供养,“何以故”,为什么佛要这样说呢?“以诸如来尊重法故”,因为一切的佛尊重法呀!“以如说行,出生佛故”,这一句话非常地重要,为什么佛更尊重法?这一句话可以作它的注释:“以如说行,出生佛故”。如果我们能够如法修行,如法地依佛的教诫,去行去作的话,我们最后就能开悟成佛,这就是诸佛最大的愿望。 佛对众生最大的期望,无疑是希望我们每个众生都能成佛作主,假如说我们能够如佛教诫去实践,那诸佛都会特别地高兴了,因为他的事业有人继承了,他的家业有人承担了。所以说为什么在供养里,法供养要比实物供养更殊胜呢,它的意思就是:“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我们能够按照这样的教法去修行,我们就能够“出生诸佛”,我们最后就能够成佛。我们最后能证到跟佛一样的果位,这也是诸佛应化到世间最大的愿望了,希望我们众生都能够开悟成佛。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一切众生若能行法供养,就能成就供养如来,这是最殊胜的供养。“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在供养里,我们能够如教修行这就是真供养。所以说一个学生对老师最大的回报,就是好好地听老师的教诫,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那么作为佛的弟子,对佛陀最大的报恩,也就是听佛的教诫了,最后能够圆满地毕业,我们的毕业就是最后也能开悟成佛。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如教修行的供养,也像前面所发的誓言一样无有穷尽,在我的每一个心念里,不会有间断。 古德有说:“万行之中,能净三业,皆名供养。”所有的行持里,能够清净自己的三业,就能够被称为供养。如果我们是一个很穷的人,没有办法做到实物上的供养的话,只要能够如教地去修行,那这个就是对诸佛最大的供养。 我十几岁在上海念佛学院的时候,除了上课,也做很多杂事。有一天,全班同学都被派去擦窗户,我很快就把分配到的玻璃窗擦好,于是四处蹓跶,看看其它同学擦得怎么样。 我注意到有一位同学,他不是在擦窗子,而是不停... 现在来看第三依智不依识。 依智不依识,是说我们要依三乘的智慧,不能依心意识的妄想分别。 三乘佛法讲智,声闻、缘觉是得一切智,证得诸法空性的智;菩萨破尘沙惑,得道种智。众生的见思惑像恒河沙、像灰尘那么... 壹、 明发愿人位 法藏菩萨发愿时之地位,诸师所判,各有所主,众说不一。净影大师判二重发心,即初「寻发无上正真道意」是地前世间发心,后「我发无上正觉之...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命运,能够受人尊重、能够长寿、能够有智慧、能够社会地位豪贵、能够有富财,这是从哪儿来?一定要知道他从哪里来。不是去搞人际关系。现在很多人想发点财、当点官,就去搞人际关系... 慈悲伟大的佛陀! 弟子至诚恳切地匍匐在您的座前,向您发露忏悔:从无始以来,我身业所犯的杀盗淫妄,无数无量;我口业所犯的恶语两舌,无穷无尽;我意业所犯的贪瞋愚痴,无边无际。 现在只有仰仗佛陀您威神加被,... 此句出自度门神秀禅师的示众偈: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大家都知道神秀禅师跟六祖惠能是同门,也知道神秀禅师属于北宗禅,主张渐法。这是一般的传言,其实不必如此呆板划分。 此偈的典故出自... |